Clicky

湖塔之间


第二故乡

Posted on (Update: )
标签: 武汉  时事 

今晚,军运会在武汉拉开帷幕……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军运会的新闻,看到各大官媒公众号都在宣传武汉,心底里竟然有点小骄傲……

在我的词典中,“第二故乡”这个名词至少可以追溯到小学五年级(六年级?)。那时候老爸委托村里的刘爷爷帮我订学习报,其中有份报纸叫做《求知报》。和往常一样,有一次从刘爷爷那边取回报纸,然后在某个版面读到一篇作文,题目大概就是《第二故乡》。记不清原作文的内容,但是由该作文引发的联想却非常清晰——如果问我的第二故乡是哪,那便是武汉。记忆真的很神奇,早已忘记了高考语文阅读题,但时间跨度更长的这一次小小的阅读经历竟然记得这么清楚。或许是原作者的内容跟自己的经历很像吧,但也可能只是记忆作祟,强行把自己的经历强加给原作文。

和村子里大多数同学一样,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团聚。寒假,他们回家过年;暑假,我去他们那儿,也就是武汉。每年暑假过去,基本上每年一个新工地,每次住的地方也就都不一样,长大后才发现其实就在某个地方转来转去,这大概就是因为“武汉,每天不一样”吧。

其实除了暑假,有时候五一长假也会过去。某个五一长假,爸妈带我去逛了武汉长江大桥、还在黄鹤楼门口拍照(因为要门票,所以没进去,直到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才买了门票进去)。在长江大桥展览厅那儿,记得爸爸说过,毛主席在长江里游过泳,前段时间阅读《毛泽东传》,如是写道,

他从武汉三镇的武昌出发,在汉口登岸,花了两个小时。身上滴着泥水,他坐下来享用著名的武昌鱼,然后拿起毛笔

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词中“龟蛇静”当指龟蛇二山,黄鹤楼在蛇山上,而龟山与之隔江相望,电视广播塔赫然屹立、直插云霄。后来的某个暑假,爸爸也带我去逛了龟山,山上很多红色景点,最后来到电视塔的时候,可以乘坐观光电梯俯瞰武汉三镇,但依稀记得门票实在很贵,遂作罢。

初中那会,老师布置暑假要去参观红色景点并写感想的作业。这对于暑假去武汉的我来说太轻松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在武汉打响,这里有起义门、辛亥革命红楼、博物馆,以及众多的烈士陵园……武汉当之无愧地成为我的爱国主义课堂。

雄楚大道的高架还没建的时候,崇文书城那块的商城相当繁华。很小很小的时候(真记不清几年级了),就被大人们带到崇文书城那边玩过,当时广场舞也没流行,基本上就是散散步、吹吹风。书城靠近立交桥的角落,有个毕昇的雕像,而环绕着雕像的是弯弯曲曲的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经常光着脚丫在上面走来走去。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的时候,便经常泡书城了。在里面,也买过不少教辅书,但是等到开学后回到老家学校,才意识到版本不一样。武汉这边用的是鄂教版,而我们那儿一直都用人教版,哦对,初中数学是沪教版。即便如此,但每年还是买得不亦乐乎。

高考填完志愿,跟着好友 W 在武汉玩了几天,主要去了欢乐谷、黄鹤楼、龟山。每天也日常更新旅游动态,那还是 QQ 空间的时代……

大学的火车票区间填的也是武汉到杭州,有一次还遭到乘务员的盘问,只能解释说老家没有直达列车,需要转车,但其实真实原因还是方便暑假来返武汉。前两年暑假都去了武汉,但第三年只抽空回了两三天便飞往加拿大了,而最后一年,带着所有的毕业物品,回到武汉,待了一个月,便开始了新的征途……

现在即便来了新地方,故乡仍旧是故乡。过年回家也会从武汉转车、上次得空放假也是回的武汉,毕竟家人都在那里。前些日子,L 姐和 S 哥还在群里调侃道,说我算是半个湖北人呢。哈哈哈,这一点非常同意~


类似博文:

  • 学习
  • 大逃亡
  • 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