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少年的你

Posted on (Update: )
标签: 电影 

晚上挺无聊的,一个人溜达着去了电影院……

这部影片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有主动联想到的,也有被动提醒的。

首先,这让我想起柴静《看见》中的《双城的创伤》,可能故事背景相差甚远,但是我觉得都揭示着对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即便警方能够还原事情经过、抓捕凶手;即便能够出台法律法规预防校园暴力,但是

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回到暴力本身,其实我真真切切地经历过一次校园暴力,就在我身边。小学离家非常近,中间只隔了一个水库,沿着水库坝上的公路走两三百米,然后爬个大坡,再往上走走就到家了。五年级升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要进行整编(似乎不仅仅是学校,而是村子的行政划分也变了,可能这也就是学校被撤的因果关系),撤掉了六年级,第二年撤掉了五年级,再后来,只保留到了三年级,最后终于没人了,这是后话。所以我六年级转入了离家稍远的一个学校,虽说稍远,但也仍是离家最近的一个小学。从地理上来说,原先的学校位于三个大行政村的中心,而这三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小学,所以大家基本上按照距离远近转入这三所小学。于是这种转学,还是有很多老同学的,比如我的同桌。

因为离家比较远,所以早上去学校,中午在学校吃,下午才回家。吃饭的地方也远远称不上是食堂,就是一个小厨房,而其实基本上在学校吃的都是我们转过来的同学,其他人家就在附近,都直接回家吃了。某天中午,吃过午饭,在教室里面休息,教室里面也没有很多人。突然,外面冷冷地传来一句,“叫一下你们班的**”。同桌犹豫了一下,还是出去了,然后外面那人直接就在走廊上大打出手,时而爆出粗俗的言语,教室里面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出去制止,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忘记这出闹剧是怎么结束的,也忘记同桌最后是怎么回来的,而且似乎后来就没有再看到同桌了(忘记他是不是转学了),这么多的忘记似乎只是不想沾惹暴力。后来才知道,同桌因为上学途中跟某个低年级的同学起了冲突,而那低年级的同学“请”来了自己的表哥,他表哥就在小学旁边的初中。我认识那低年级的同学,跟家里还沾亲带故,他的表哥我也间接认识。虽然这件事离自己如此至今,受害双方都跟自己有关联,但是最终自己还是选择了忘记。

此后,虽然也会听说校园打架、校园斗殴事件,但只限于耳闻。写到这,突然想到,刚上初中,也就是六年级的小学旁边的那个初中,也就是那个打手的初中,就听说了前不久学校里发生的一起命案,一名女老师被一名学生残忍杀害了。这个新闻大概也是被自己选择性忘记了吧,只是刚才可以在想,自己还经历过哪些校园暴力事件,才想起来了。

这两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暴力事件,其实我想说,黑暗总是存在的,有时候只是自己尚未看到,有时候虽然看到但选择了忘记。不管怎样,也不能抹去它已然发生过的这一事实。大部分情形下我们确实无能为力,也只能寄希望于老师、警察。但如影片中陈念那样,在残酷的暴力面前,真的是孤立无援,警察也阻挡不了伤害的发生,只能试图事后弥补,而伤害本身只会酝酿更大的悲剧。

最后,提一点“被动提醒的”。影片本身挺让人感动,但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完全能猜到后面剧情发展。后来上网才发现,有人质疑抄袭《嫌疑人X的献身》与《白夜行》,而这两部小说我都读过,竟然没有丝毫意识到。一开始怀疑是时间久远,记不起来了,但有人解释这是一种融梗手法——“看的时候只觉得有一点点熟悉,等证据放你眼前才能全联系起来”。

抄袭与否,不敢妄评,但联系当下的处境想说说自己的想法。看的影片多了,也经常事后看到抄袭的新闻,有的是实锤,有的却可以自证清白。有人掀起舆论是想伸张正义,但有人引发舆论是想获得知名度了;而更可怕的是,有人操纵舆论是想扰乱社会,这完全是一种比暴力更残酷的攻击方式了。

希望我们都有一张安静学习的书桌……


类似博文:

  • 去大理
  • 叶子
  • 生死朗读
  • 流浪地球
  • 在咖啡冷掉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