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
Posted on
标签:
今天在 Pluskid 的博客《关于知识整理、积累与记忆》中看到“舒适区 (comfort zone)”的问题,深有同感…
维基中写到:
舒适区 (Comfort zone) 或舒适圈,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一种环境的状态,和习惯的行动,人会在这种安乐窝的状态中感到舒适并且缺乏危机感。
知乎日报:「舒适区」到底是什么?怎么走出舒适区? 也很详细地介绍了舒适区及相关的研究,以及如何付诸改变。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之前很多的焦虑,很多想做出的改变都可以用舒适区的理论解释。
比如前段时间跟 DY 聊过
做 project 想 idea 时感觉花的时间多但成果少,而如果看 paper 看书看上去用同样的时间成果更多。比如一上午想 idea 写写画画最后还是一场空,而 paper 看完总感觉学到了东西。这样下去,自己更习惯看 paper 看书,而不太花思考自己 project 了[Concerned]
— 2019.01.08 与 DY 聊天记录
这跟 Pluskid 举的看论文的例子很像,似乎都陷入一种“研究生”的舒适区了,再比如前几天讨论的睡觉时间问题。
按照 Prochaska and DiClemente 提出的行为改变的阶段变化模型 (stages of change model): 任何一项行为的积极改变都必经以下 6 个阶段,
- 前意向阶段
- 意向阶段
- 准备阶段
- 行动阶段
- 保持、巩固阶段
- 复发阶段
当意识到问题了,就应该适时采取行动了,尝试走出舒适区,找到“舒适区的边缘”,然后站过去。也不必指望一次就找到舒适区边缘的那个“最佳焦虑”,就按经典的线搜索来寻找吧,毕竟焦虑水平和表现水平的关系是呈倒 U 形(Yerkes-Dodson 曲线),you cannot mis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