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致谢

Posted on (Update: )
标签: 毕业  港中文 

答辩后,:boy: 怂恿说发个朋友圈吧,但似乎已经过了发朋友圈的年纪,最近的四条状态竟然都是每年的校庆日 521……

四年前,本科毕业时,还非常热衷在朋友圈里面晒毕业照,比如其中就有在小剧场的辅修班毕业典礼上跟 :boy: 凑在一起穿着毕业服的自拍黑照——两个人都没有好好看镜头,眼神飘忽、横眉冷对,猛地翻出来令人忍俊不禁。在那个六月,为了弥补没能逛完每个校区的遗憾,特意疯狂打卡,比如跟 :man: 一起去了海宁,然后又一个人去了舟山,每次都很大方地在朋友圈的九宫格、四宫格中带上自拍。

也许是朋友圈的私密属性被无限稀释了,又或许是越长大越拒绝公开分享了。似乎后者与现在的键盘敲击行为是矛盾的,但仔细一想其实不然,朋友圈是被动推送给每个好友的,而在这个小破站的闲言碎语估计很少有人能真正读进去,所以很多时候其实是写给自己看的。但这样一想,似乎又有新的矛盾,如果只写给自己,又为何不直接写私密日记,干吗又要公开呢,可能是一种激励机制吧,就像心理学中讨论自我意识的“镜子”实验,又或者其实骨子里还是有分享的欲望、只是厌倦了微信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在这里写写那些四年前的自己可能会发到朋友圈的内容吧……

致谢部分是论文初稿截止日期前两天才完成的,一开始无从下手,还特意翻出当时本科毕业论文的致谢来看,没想到那时潦潦草草地百余字就敷衍掉了。不过当静下心来敲下第一个字后,记忆似乎便如开闸的洪水一样奔涌而出,一路上师长朋友的帮助历历在目。限于篇幅以及论文的严肃性,论文致谢主要提及了科研相关的感谢,不过还是用一句话概括了那些无关学术的快乐时光,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my friends who made my Ph.D. journey more colorful. It is hard to forget the moments that we are cheerful to have fantastic hiking and climbing, energetic badminton, peaceful cycling, relaxing swimming, and delicious self-made dinners.

其实,除了这些面对面的快乐时光,单单是通过网络的交流就足以让人铭记一生,特别是在这疫情时代。不必说不同专业的老友 :boy::man: 这大半年经常在群里讨论未来的职业规划,在丰富自己对相邻专业就业现状认识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未来方向的思考并确定了最终去向;也不必说同专业的 :woman_teacher::man_technologist: 通过分享新岗位的喜悦帮助厘清了未来可能的职业路径;单是与 :swimming_man::basketball_man::ok_man::no_good: 间的插科打诨就足以消解沉闷。

fantastic hiking and climbing

香港的郊野公园非常适合徒步旅行,而且郊野公园基本上都与山有关,所以爬山与徒步自然是一体的。每次徒步之旅,都是一次亲近大自然远离都市的绝妙机会。

  • 城门水塘(完整路径为“沙田巴士總站→可風中學→城門水塘→鉛礦坳→衛奕信徑 7 段→大埔市中心”):这是第一年刚来的时候,系里组织的师生出游活动。每年新生入学后的出游活动是系里的传统,然而最终也只在第一年体验到了;第二年多事之秋,最后勉强在校内搞了次烧烤;第三年疫情爆发,开始了网上生活;第四年虽然疫情常态化,但还是没有组织活动,不过即便组织了,也去不了了,当时已经在哈佛交流了。
  • 大帽山:在全身包裹的 :woman_teacher: 的怂恿下,很羞耻地跟 :man_technologist: 在一块巨石上摆出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画面。
  • 梧桐山:疫情之前,来往深圳与香港非常方便。这是 2020 元旦,:man_technologist: 已经在深圳入职,:woman_teacher: 刚从美国回来,于是便约着 :pouting_man: 在深圳一起聚餐。下午早早就过去了,然后提议一起去爬梧桐山,最后有点可惜 :man_technologist: 有事不能一起爬山,不过还是以手机自拍形式在山上留下了合照。
  • 西贡海滩:第一年在维港看完烟花后,便同 :man: 一起跑去西贡,准备看日出,但是最后云层太厚,一直等不到太阳出来。这次是 :man_scientist: 提议去西贡那边的麦理浩径,于是便同 :swimming_man: 从学校出发,然后在西贡那边汇合,开始徒步旅行,最终我们来到了海边沙滩。
  • 太平山:去年签证 check 通过后,去港大找 :man_scientist: 玩耍,然后第一次爬上了太平山,远眺香港。
  • 元荃古道:疫情稍有缓和时,:running_woman: 约着出去走走,于是便探寻这条古时1居民的必经之路。
  • 龙脊:交完论文初稿,非常想出去散散心,所以便约着 :swimming_man: 一起爬龙脊,而且早就听说那边风景绝美,果然名不虚传。

在哈佛交流时,万圣节前夕,系里的 retreat 也算是一次集体 hiking 吧,行走在古老与现代的波士顿小城中,感受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energetic badminton

依稀记得刚来的第一天的下午,:frowning_man: 就半开玩笑地问我们新生有没有打羽毛球的,他说他们组羽毛球水平都很高,会打的话赶紧加入他们组。后来也慢慢了解到羽毛球算是系里的每周体育项目,而且约摸有两个派别——业余组与专业组,:frowning_man: 以及他们组自然是专业组。因为自己对羽毛球还挺感兴趣的,本科时还经常和 :man: 一起去打打,所以很快便融入到业余组内,每周跟着一起去体育馆打球。前疫情时代,羽毛球拍都是可以租借的,所以一开始都是直接借的拍子。后来打得多了,在 :pouting_man: 的怂恿及推荐下,花了约 1000 港币买了把拍子,同时也入手了羽毛球鞋。虽然技术不行,但装备得跟上。疫情爆发后,停止了租借服务,所以只能带上自己的拍子去打球,没有拍子甚至都打不了球。

虽说花开花落了四届,但是打球的小团体似乎才更迭了两次,究其原因,疫情功不可没。它几乎完美地划分开了两届小团体,疫情前小团体的灵魂人物有 :woman_teacher::man_technologist::pouting_man:;疫情爆发后小团体的主要小伙伴包括 :swimming_man::ok_man:。当然还有很多小伙伴都一起打过球,比如 :bowing_woman::woman_technologist::woman_office_worker::woman::man_cook::man_playing_handball::raising_hand_man::no_good::running_woman::ok_woman::man_office_worker::weight_lifting_man:

去年交换期间,也迅速融入到那边的羽毛球团体。与这边不同的是,特定的时候才会组织开放羽毛球场,而且限于场地数量,所以经常是不熟悉的人组在一起打球,而且往往都会计分,一局罢后,这组下场,然后另一组上场。就这样,厚着脸皮和很多虽然只有一面之缘的小伙伴组队打过球。当然来的次数多了,也会发现一些固定的面孔,最后也算是正式认识了几位朋友。后来,跟系里的小伙伴 :snowboarder::skier: 也形成了小团体,挑额外的时间一起单打。

尽管每次都会被汗水浸透衣服,但非常享受那种酣畅淋漓之感。

peaceful cycling

第一次骑行是在 :biking_man::bow: 以及 :man_technologist: 的带领下,印象中规划的路线应该是“学校->大埔->上水->元朗->屯门”,但后来大概是在上水时判断错了方向,沿着另一条路回到了大埔,最终也原路返回学校。有了这次经历,才发觉香港的单车径是如此便利,而且很多人会带着外放音箱,在呼啸而过的同时留下那些经典的旋律。后来跟 :man: 还一起往大围方向骑过。这两次2都是在单车店租的车子。

因为疫情,:running_man: 毕业后他的山地车几经转手来到了我这,某一天心血来潮想去兜兜风。本来以为有了 :running_man: 的车,便可以省掉每天 100 的单车租金,但发现轮胎瘪瘪的,哼哧哼哧地用打篮球的气针捂着进行打气,但始终都没有充气的感觉。后来推到单车店,确定是爆胎了而不是简单的没气。修理后,还是花了 100 元换了胎,算来算去,相当于仍然付了租金进行骑行,当天下午便约着 :running_woman::no_good: 骑往大美督

最近的骑行频率愈发频繁了3,而且 :swimming_man: 也获得了一辆自行车,这样就有小伙伴可以一起随时随地吹海风、看日落了。

相较于激烈的羽毛球,骑行便平静很多,追风而行,心情也随之开阔起来……

relaxing swimming

刚来的时候,:woman_office_worker: 就经常推荐游泳,说是问题想不出来时游泳特别能让人解压。于是,很快入手了游泳装备,准备跟着 :man_cook: 学游泳。这是第一年的秋天,扑腾地下了第一次水,因为当时已经临近年末了,游泳池也快关闭了,所以这一年也就下了这一次水,尽管有 :man_cook::raising_hand_man: 的耐心教学,似乎找到了点感觉,但又似乎啥也不会。直至第二年秋天,频繁地跟着 :man_cook::raising_hand_man::swimming_man: 一起下水,并在这几位浪里白条的热心教学下,终于一步一步学会了,从只敢扶着泳池边沿行走到可以无忧无虑游过深水区,再到可以连续游 1km。

到了第三年夏天4,泳池重新开放,一群人 :pouting_man::man_cook::swimming_man::raising_hand_man: 似乎被封印了许久,不顾烈日就下水了,但后来都被晒伤了,最后脖子上都换了一层皮,现在想想也是蛮疯狂的。这一年,开始不断挑战新的距离,从需要中途短暂休息的 1km 到无缝切换的 1km,再到无缝切换的 2.5 km。

至于第四年,前半学期在交流期间也曾经下过两次水,但完全没有在这边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的快感。最近泳池又再次开放了,暂时还未找到合适时间去下水,反倒是经常骑车,不过两者确实挺像的,都很适合放松。

delicious self-made dinners

一群人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自然“吃”是首位,无论是校内食堂还是校外餐厅,都是一起抱团约饭,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一起做饭。

  • :woman_teacher: 的香辣虾: 这是那次与 :woman_teacher::man_teacher::couple: 等人一起在 :man_cook: 处聚餐包饺子时,:woman_teacher: 的香辣虾喧宾夺“主”,为了逃离无聊的包饺子,跑去给 :woman_teacher: 打下手,全程观摩了整套流程,自然也学了个大概。这套菜在后来的大餐中也经常出现,比如今年跨年就买了三斤虾整了这道菜。
  • :man_cook: 的东北菜:比如炖肉,似乎缺一个响亮的名字,但不也掩盖不了它的美味。:man_cook: 更是每次包饺子的号召人,揉面擀皮样样精通。
  • :woman_technologist: 的粉蒸肉:这应该是那次与 :man_cook: 的炖肉同时亮相的,丝毫不逊色。那时已经搬到新宿舍,厨房非常宽敞,很适合聚餐,颇有本科时毕至居的感觉。
  • :man_office_worker: 的印度飞饼:慢工出细活,能把一张小小的煎饼玩出花来。
  • :woman_student: 提议的肉龙:疫情后,因为限聚令的影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聚餐了。所以最后变成了 :woman_student: 提议的肉龙、准备的食材,:swimming_man: 和我一起操作完成。因为有过自制馒头的经历,所以觉得不是很难,无非是在揉好面团后铺上一层肉末。
  • :swimming_man: 的排骨焖饭:晶莹饱满的米饭吸足了排骨的肉汁,粒粒飘香;沾满血腥的排骨经过米饭的涤荡,出尘脱俗,块块入味。
  • :basketball_man: 的麻辣香锅:面对满锅的食材,不疾不徐、稳稳当当地将它们拌匀了。
  • :ok_man: 的豪华披萨:芝士的自我牺牲将大饼上的散落的食材紧紧地粘结在一起了。
  • :no_good: 的葱油拌面:虽然跟记忆中的味道大相径庭,但还是别有一番风味。

其实这四类也不足以覆盖这四年的点点滴滴,无论怎样,非常感谢那些让我的 Ph.D. 之旅变得丰富多彩的朋友们!江湖再见……

  1. 有多古老?维基百科上也只看到“昔日”二字。 

  2. 其实有点记不清是不是只有这两次,可能大于两次。 

  3. 有好几次也是自骑自乐。 

  4. 年份为学年,所以四季顺序为秋夏冬春,即便香港似乎没有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