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交流

Posted on
标签: 香港 

北方艳阳下的井然有序,南边乌云下的东倒西歪……

局势似乎还没有缓和,竟有点愈演愈烈的感觉,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把战场转移到了学校,距离更近了。目力所及的涂鸦、喷漆一次次扰乱了心神,徒增烦躁。人们总说,眼不见为净,但现在这种情形恐怕只能借助外力蒙住双眼了。烦躁之余,更多的是困惑,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以及外部的反应,总是期望着能够早点结束当下乱糟糟的局面。

昨晚看到一篇文章—-回大陆在港留学生的信:如何与当地年轻人沟通交流,大致回答了心中的疑问,似乎也找到了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

文章首先肯定了运动转向校园的趋势,并指出

要看到香港的青年人运动可能是常态化的,持续性的——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长期问题,而不是短期问题,那你就会采取不同的心态。

文章提到与本地人接触交流时的心态,要

更多地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去参与和接触,而不是代言政府。

其实,就像文中说的那样,习惯于本着心中那几条从小学习到的准则,带着所谓的政治优越感,以一种旁观者的状态看戏,或者说,看动画片。

但很少真正去了解香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这一切的原因。而且,由于心中立场的无可撼动,似乎也因此少了点应有的批判精神、辩证思维,因为你总是可以直接用立场回答问题。

文章的建议很中肯,也很理性:

我的看法是,在港学生可以先了解这些历史和议题(必问问题),然后一起讨论一个回答的口径。如我前面所说,你并不是中国政府的代言人,你可以并且最好以公民身份来发表你的见解,你的历史观。你可以原因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要用对方能接受的话语和理论去表达你的reasoning和见解(而不是简单申明你的立场)。

因为你不代表政府,所以你的口径可以并且最好有别于政府,你甚至还可以对政府批评,你在评价中表达了批判性、建设性,让对方看到你的独立思考,有别于官方思维,才能让对方信服。我自己个人习惯是将尽量对问题提出大历史性的解释(historicize),并通过跨国跨文比较将问题客观化、相对化,摆脱简单的价值评价。

其实现在也慢慢有意识地在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面对之前未曾涉猎的政治事件会以一种积极学习的心态去了解,比如通过观看《颐和园》《伞上:遍地开花》,也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尽管有时还是过于简单。

至于交流,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困难的,不是因为话题,而是个性使然。宁愿在这里自言自语,也没有主动跟人分享自己的看法,更别提以爱国爱港的身份跟本地人交流,打破隔阂了。无论怎样,这篇文章至少让我意识到很多观念上的局限性,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批判思维。交流说不定到时就水到渠成了呢……

除了这种带有政治性的交流,当下跟自己息息相关的当属学术交流了。今天下午组会上,老板有点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们多积极点呀,试图去理解别人的项目,说不定还能拿个 co-author”。一语惊醒梦中人,猛然觉得自己没有以前那么积极了,之前还会试图找点问题提提,有段时间还主动跟 SJ 讨论他的项目,虽然也有点奔着“co-author”去的(这样说似乎太功利了)。而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懈怠了,到现在,只是关注自己的事情,过于封闭自己。虽然有时意识到这种状况,很想跟别人交流交流进展,但也仍然不知道怎么主动打开话题,所以只好作罢。既然老板都直接点出来了,看来以后得多注意这方面,重拾过去积极的状态……


类似博文:

  • 死机日志
  • 自言自语
  • 边吃边看
  • 被忘记的焦虑
  • 中断
  • 负面流水账
  • 清明扫墓
  • 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