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2023 以诗为伴

Posted on
标签: 总结 

过去这一年热衷于读诗,时常在上下班爬楼梯时翻开诗句默读,一首差不多是五层楼的时间;也喜欢在深夜伏案拿起久违的钢笔在纸上抄写诗句,计算着何时能消耗掉这远渡重洋的墨水。诗歌也确实整整陪了我一年,翻开读书记录,一本《唐诗》不间断地从三月读到今天,所以今年读书小结姑且称为「以诗为伴」……

缘起,可能是年初刷到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从第一季开始刷,边刷边跟着做题才发现自己的诗词储备如此匮乏,即便是自己学过的也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已然模糊,于是开始了一整年的读诗之旅。啊不,其实写到这,突然想到去年也是读了诗的,而且读书小结还单独摘录了一些自己偏陌生的诗句,所以或许缘起还可以追溯到去年的读书小结。从众多影视节目中偏偏翻出“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也许就是去年读书小结种下的种子。

因为诗词大会通常都是考诗句,而不是整首诗,所以便翻开了《唐诗》《宋词》以便根据诗句查漏补缺学习整首诗。当然这种模式并没有持续下去,最终还是通过诗词大会留下了一颗颗种子,然后在某个深夜伏案抄诗时不期而遇。

all4

为了帮助更好地读古诗词,还找来了《骆玉明古诗词课》,这起源于复旦大学一门古诗词通识课的讲义。想到这,突然有点后悔当初本科时没有选择古诗词通识课。分享一下骆玉明老师提到的三点读古典诗词的好处,

一是能够更好地建立我们跟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一种血脉关联,理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人生趣味;

二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情趣上的熏陶;用我自己的一种表达:读诗多的人会更喜欢自己。……人实际上总是生活在两种精神世界里面,一种是由各种利害关系构成的现实世界,另一种是语言所构建的虚构世界。生活在这个虚构世界里面,我们其实在认知我们的可能,体验我们的可能。阅读绝不仅是读别人,你在读别人的时候,也是在读自己。

三是能够培养我们对语言的敏感性。……“话在说我们”这句话,你如果觉得它的意义很含糊,逻辑不清楚,那么我可以把它改换成逻辑很清楚的话,就是——话语系统先于我们而存在,话语系统远远比我们强大。当我们认为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其实不过是话语系统借助我们把自身重复了一次。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然诗词大会所考察的诗词范围绝不仅仅是唐诗宋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鲁迅的《自题小像》,当选手掷地有声地一字一字答出时,瞬间惊愕住了——一方面是感慨于选手的知识储备,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句诗本身,听完整个人就像被点燃了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后的日子里,本来笔尖上一秒还停留在飞扬的数学符号上,下一秒却以方正地姿态默写全诗。

上个月,S 兄分享了张明信片上的诗词,仔细辨认通过搜索引擎才确认这是鲁迅的《送O.E.君携兰归国》

luxun

送 O.E. 君携兰归国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虽是两首诗,但读着读着却像是一首。你看,“寄意寒星”难道不是“独托幽岩”?“展素心”不也是“荐轩辕”吗?或许就是因为这两首诗鲁迅的自传性质过于强烈,我读到的其实都是鲁迅,那两首自然就是浑然一首,都是那个在艰苦卓绝的年代用笔杆子为理想奋斗发声的先生。

除了这两首诗,这一年,也读完了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也翻阅了部分的《华盖集》,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还有《热风》,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以及《坟》,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这些主要是在第一季度读到的,当时还配着《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一起读。后来也在书架中添加了若干书中提到的现代文学名家的著作,以期慢慢品读。不过最终是课程看完了,除了鲁迅,相应名家的文章并没有看得很充分。但这本书帮助厘清了现代文学的概念,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民国文学”是用汉语的白话文写成的。民国除了汉族,还有满族、藏族、回族等。这里又有空间界限的问题了,但“中国现代文学”讨论的只是汉族的文学,所以在“时间”、“空间”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性的定义,就是“语言”。

除了这些限定外,“中国现代文学”还把民国时期大部分中国人看的文学排斥掉了——通俗文学、流行文学。

其实,“modernism”是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一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西方的“modernism”。它跟“中国现代文学”是两回事。“modernism”是指谁呢?是指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二战”以后,“modernism”就没落了。今天西方的文学文化潮流叫什么?“post modernism”,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很不一样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加上浪漫主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恰恰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化成果。

因为中国之前跟西方比较隔绝,所以一旦打通,首先接受的是西方在上一个世纪占主流的文学,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拜伦……所有这些人成为鲁迅等人对话的对象,少数的人关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关心T.S.艾略特、威廉·福克纳就更晚了。所以,现代主义跟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在同一个时代,却是很不同的两种文学。

——许子东《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因为这本书其实整理自课程讲义,所以当老师幽默风趣地讲解某些概念时,读起来非常轻松有趣,比如

“modern”这个概念,在民国时不翻成“现代”,翻成“摩登”。如果有人称赞你“摩登女郎”,你马上会想起张爱玲时代那个挂历,还有《良友》杂志。现在“摩登”这个词本身不够摩登了。当时有很多这样的翻译。比如“烟士披里纯”。我非常喜欢这个翻译。“烟士披里纯”是很流行的一个文学术语,啥意思?“inspiration”,灵感。这个灵感是怎么来的?要抽烟,要披着被子躺在那里,然后就“纯”了。

不由得想起初到香港时就很纳闷何谓“士多啤梨”。

昔别君未婚,流水十年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杜甫《赠卫八处士》

这一年,只能对诸多好友隔空遥寄婚礼祝福。从开年高中好友 W 与 S,再到后来大学好友 G 与 X,还有挚友 D,在键盘上输入那短短几句祝福的时候,恍惚间竟发现真的好久未见了,“昔别君未婚”,可能等到下次见面时真的大家都“儿女忽成行”了。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许久未见的何止是这些步入婚姻殿堂的幸运儿们。我一直欠着我那个“同居长干里”的 F 一个拥抱,即便是现在回顾,一想到《我与地坛》,眼泪瞬间就控制不住了,虽然不至于流下,但足以湿润眼眶。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史铁生《我与地坛》

五月份的某个周六下午正在一直玩不明白的某角色扮演桌游中凑数,沉寂了很久的高中微信群瞬时多了几十条消息,原来是刚刚博士毕业的一哥深夜失眠翻了 QQ 相册,把毕业前夕那些珍贵的老照片都发在群里了。逐一点开那些老照片,粗糙的像素丝毫藏不住背后的青春活力。是啊,距离那个骤雨初歇、骄阳如火的夏天竟然已经九年了……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眉眼盈盈处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另外一个读诗的契机是为了寻章摘句赋给六月份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黄石之旅,当时搜肠刮肚才堪堪凑了几组诗句。除了这次黄石旅行,八月份还去拜访了 L 姐,坐着 L 姐的新车,从云雾缭绕的大烟山穿山而过。层叠起伏的山峦,移行换影的白云,虽然没有一汪泉水,但倘若颠倒过来,将云看成那汪泉水,这又何尝不是“眼波横”、“眉峰聚”呢!?

在这些出行的航班上,也正好在阅读王沪宁的《美国反对美国》,以期在游览美国风光的时候同时对它的政治、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比如跟此刻的我密切相关的,

古往今来,可以列出多种方式,如军事征服,罗马帝国征服行省,法西斯征服邻国;再如政治关系,如宗主国于殖民地的关系;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体系的形成,国际贸易和金融等关系的大规模交流;教育渗透,如希腊化时代和中世纪的神学化时代。等等。

在当今世界,起主导作用的是后两种力量。一种是经济力量。经济力量的发展向人展现了人的本性中最基本的追求,人们易于接受。美国战后经济的发展成为其生活方式传播的主要媒介。二是教育力量。教育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播一个社会的主导信念。在一个社会内部是这样,在一个社会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上也是这样。

大学校园中,外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外国留学生之多,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教育,成为美国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宽大渠道。所以在回答开始的那个问题时,首先要思考美国是怎样影响其他社会,美国怎样向外国传播他们的观念。

在美国求学的不少学生,是得到各种机构的资助而来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机构,其目的就是鼓励和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来美国接受教育。在这方面的投资,也是很少有哪个国家可以与美国相比的。但这些机构在传播美国的生活方式,维持美国的国际地位上所起的作用,是第七舰队和航天飞机所起不到的。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

盘飧市远无兼味,玉盘珍馐直万钱。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杜甫《客至》

这一年,也重新续上了伙夫日记的文集。虽无“花径”,但每每有客来,总还是会收拾收拾打扫卫生,只有这样,“蓬门”才能勉强开放。

为了提升厨艺,翻开了袁枚的《随园食单》,但不巧,很快便合上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翻开吧……

当然,更开心的聚会形式是每人贡献一道菜,分享自己偏爱的、刻入骨子里的家乡的味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将进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过故人庄》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潘希白《大有·九日》

当然还有那热气腾腾、欢乐无限的火锅局,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严辰吟

说起美食,苏轼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家——“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黄州猪肉,赛螃蟹的烤羊脊“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令人“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荔枝……五月份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也是去年读书小结立下的目标,只不过为了兼听则明的梁启超的《王安石传记》才刚刚翻开,希望来年可以完成这一目标。另外挺惭愧的是,因为拖延症一直推迟了邱兄提议将这篇可视化部分投给统计之都的邀稿,唉希望来年可以早点填坑。

一骑红尘妃子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好久没有过通宵读书的体验,这次还得感谢疼痛。那一晚,突然腹痛得睡不着觉,辗转反侧之际,翻开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了,而窗外也亮堂了。上传下达竟偏离得如此离谱,似乎读到的不是历史,而就是昨日新闻,“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时常会被作者的巧思惊讶到,比如当李善德发现本来只要十棵荔枝树却被加码砍掉了一半的荔枝树的事实时,

李善德是做过冰政的人,很了解这个体系的秉性。每到夏日,上头说要一块冰,中间为求安全,会按十块来调拨。下头执行的人为了更安全,总得备出二十块才放心。层层加码,步步增量,至于是否会造成浪费,并没人关心。

还是不得不硬着接受这一现实,忽视曾经帮助过他的阿僮的哀求,继续执行砍掉阿僮赖以生存的荔枝树,

李善德都无可避免地在自己的良心上发现一处黑迹。在格眼簿子的图例里,赭点为色变,紫点为香变,朱点为味变,而墨点,则意味着荔枝发生褐变,流出汁水,彻底腐坏。

读到这里,感觉太妙了!本来是荔枝的变化,但随着计划的推进,这也是人的变化,心会越来越硬。

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歌咏爱情的古诗词数不胜数,无论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还是悼亡诗,抑或闺阁相思愁怨,都往往令人唏嘘不已。前段时间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令人感受了别样的爱情,借用茨威格的评论,“在他这位对立大师的笔下,憎恨总是与爱情非常相似,而爱情也总是与憎恨非常类同”,所以陀翁笔下的娜斯塔霞才能够“在其精神本性中爱梅什金这个温柔的天使,同时又用性欲的激情爱她的敌人罗果仁”。很难说后者不是爱情,因为在事实层面,娜斯塔霞也确实是大部分时间跟罗果仁在一起,最终也是跑向罗果仁让他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显然跟公爵也很难说不是爱情,毕竟似乎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向着公爵的,不愿意“坑害”公爵,试图促成公爵与“门当户对”的阿格拉雅·叶班契娜的婚姻。

提起李清照,似乎最先想到的是她与赵明诚的婚姻。但她可不是只发发“一种相思,两处乡愁”这种闺怨的女词人,而是会呐喊出让男子也自愧不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了进一步了解李清照这个传奇的女词人,翻开了艾朗诺的《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读着读着,才发现李清照为了不同阶段统治阶级的不同需求被强行解释成了不同的模样,“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她本来的形象透过传统这一棱镜的折射后,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

我们对李清照抱以热忱,因为她在其置身的文化历史中显得那么独一无二,身为女作家,她至少有一些出色作品打破了世人对女子习文的偏见,从而扭转女性写作的不利局面。她是一个留下出色的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名女子,可谓世所罕见。我们无比期待她的言说,因为除了她,我们又如何获知当时名门闺秀的心声呢?但正是对这位奇女子的热情使我们将易安词与同时代男性词作区别对待,我们把易安词读成自传,而完全忽视了她也具备男词人的拟题与杜撰能力。这实在是不智之举,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解读是否过于偏狭?但易安词的自传体解读是如此根深蒂固,致使我们必须努力保持高度自觉,才能规避其弊端。

——艾朗诺《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行到水穷处

读罢《九作家》中关于陀翁的章节,准备攻读下一个作家,相较于荷尔德林和刻莱斯特,只有尼采稍微熟悉点,但这种熟悉也只是人名上的熟悉,另外试着搜索荷尔德林的著作发现平台上竟然鲜有结果,于是索性先读尼采。想起之前看到好友在读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而且评价不错,于是就选择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尼采。对于主要角色的生活状态,作者是以真实的现实为本的,其中包括“布雷尔精神上的痛苦,尼采的绝望,安娜·欧、路·莎乐美、弗洛伊德与布雷尔的关系,处于酝酿阶段的心理治疗”,但是现实中尼采与布雷尔未曾碰面,而这本书将两者放在一起,赋予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尼采的一些观点。读罢全书,这才后知后觉文中的治疗过程其实就蕴含在引言的两句箴言中,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自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对于文中的具体观点论述,或许可以试着在古诗词中寻找诗坛先贤、仁人志士的有关诗句。

关于永恒,尼采说道,

时间如果无限地往后延伸,一切可能发生的事物,不是必然已经发生过了吗?所有现在经历的事情,不是必然在以前以这种方式经历过吗?不论谁走在这里,以前不是必然有人走过这条通路吗?如果在时光的永恒中,一切事情都在过去发生过,那么,约瑟夫,你对这一刻的想法是什么,对我们一同在这道树荫的拱廊内低语作何感想?这在以往不是必然出现过吗?时间往回无限地延伸,那它不是同样必然地往前无限延伸吗?我们在这一刻,在每时每刻,不是注定在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吗?

而苏轼是这样说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刘禹锡是这样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于孤独,尼采建议布雷尔“唯一挽救我婚姻的方法是放弃它”,并解释道,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

而王维信步在辋川田园山水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李白则登上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抽丝剥茧、拨云去雾之后,布雷尔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敌人不是妻子,不是贝莎,而是

真正的敌人是衰老、死亡以及我本身对自由的恐惧。

迟暮之年,杜甫诗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王维道,“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辛弃疾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面对死亡,文天祥毅然决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视死如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陈毅元帅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为了自由,李白狂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苏轼豪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呼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众里寻他千百度

最后,我想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提出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界告别 2023,展望 2024,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类似博文:

  • 2022 读书小结
  • 2021 读书小结
  • 2020 读书小结
  • 2019 读书小结
  • 2018 读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