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2022 读书小结

Posted on
标签: 总结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一年的最后一天,朋友圈里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年度总结,比如 S 驻足过的不同城市的九宫格照片,P 从衣食住行展开的洋洋洒洒的小作文;博客 RSS 订阅列表里关注的网友也更新了年度总结,比如 pluskid 每年如约而至以孙燕姿歌曲为名的年度大作。突然也想跟风写个总结,甚至想过直接将读书小结改名为年度总结,但……

正如 2020 年读书小结开篇写的那样,

虽然是读书小结,但是读书状态本身并不能独立于日常生活,所以回顾过去一年的读书其实也是在总结过去一年的生活……

这一年开始使用微信读书的年度报告来串起读书小结,去年 2021甚至直接只用其中的截图便充当了读书小结,但今年并不想用它了。首先一个客观原因是微信读书的数据竟然只收集到了 12.22,另外个人报告也仅限于表面的统计,突然有点怀念网易云的年度报告,再者也愈发不喜微信读书的商业化做法。

网文小说:《斗破苍穹》

一月份,刚好从美国回香港,当时读书习惯一度被打破,这段时间可能有点焦虑,因为又到了另一个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了。对于上一个选择,前几天,惊喜地收到某位大四学弟的邮件说看了我的博客想跟我聊聊,一瞬间感觉见到了曾经的自己,突然觉得在这里写点东西似乎还是有点意义。可能是有点想逃避现实,幻想着能像小说中主角那样叱咤风云,于是这段时间翻开了网文升级打怪爽文《斗破苍穹》。也许是虚荣心作怪,觉得这种网络小说难登大雅之堂,所以选择了私密阅读。不过其实这本小说很久以前就刷过,但刚好那段时间看到由小说改编的动漫更新了,看过之后热血沸腾、难以释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所以重新翻开了小说代入主角视角顶着光环在玄幻世界畅游一番,不断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

不过重复桥段多了,也会觉得乏味。二三月份也翻了其它几本网文小说,幸好没有沉迷,不过其中一些个人英雄主义情节有时候似乎还挺助眠,即便是由毫无感情的 AI 机器朗读的。

电视剧

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

四月份左右重温了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但对于结局久久难以释怀,听说剧情并没有拍完,小说还有后半部分。翻了几页小说,发现有时候戛然而止或许不是坏事,能将所有美好停留在此刻。未解分明的结局或许令人遗憾,但悲凉无奈的后续却难免扼腕叹息。“炮灰团”并不炮灰,他们都是那么可爱的人,没有人想要战争,却生逢乱世。珍惜感激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记住。就像剧中最后旁白说的,「这是他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这故事当中,有你,有我,还有他。让我们记住吧,记一辈子……」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这段时间也刷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虽然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意义早已从历史课本、政治课本、新闻媒体中知晓,但是电视剧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演绎出来,将观众置身于当时前路迷茫、阻力重重的历史环境中,其中不乏罕见的政治博弈情节,更让人领略深孚众望而再度出山“摸着石头过河”引导着中国转型的总设计师的风采。当时也看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其中对青年时期的邓小平在法国跌宕曲折的勤工俭学活动印象深刻。为了更全面了解一代伟人,这时候翻开了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虽未完全看完,但仅从目录也能窥见一二……

  • 1904–1969: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
  • 1969–1977: 曲折的登顶之路
  • 1978–1980: 开创邓小平时代
  • 1978–1989: 邓小平时代
    • 1979–1984: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
    • 1978–1982: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
    • 1982–1989: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
    • 台湾、香港以及西藏问题
    • 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 1989–1992: 邓小平时代的挑战
    • 1989: 北京
    • 1989–1992: 稳住阵脚
    • 1992: 南方之行

散文集

季羡林《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五月份翻开了季羡林的散文集《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虽然现在难以回忆出每篇文章的细节,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季老的真诚与豁达。他也会吐槽不得不开的会,“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对自己约法一章“今后不再出这里选几篇,那里选几篇拼凑而成的散文集”,而且劝告读者“倘若你们发现本书中同其他书重复过多,那么你们最好别买”;也会抱怨核对博士论文时对引用规范的严格,“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瞬间似乎消弭了时空的隔阂而让人感同身受,因为自己答辩的时候就被指出若干引用不规范的问题。

他笔下的文字有时候会让人沉迷,

在不经意的时候,总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现在,是冬天,白雪正把这园子装成银的世界。混合了氤氲的西山的紫气,静定在我的心头。在一个浮动的幻影中,我仿佛看到:有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像如来佛头顶上的金光。 ——《枸杞树》

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年来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二月兰》

有时新奇的总结与见解会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几乎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它(这番道理)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走运与倒霉》

有时会让人醍醐灌顶,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做真实的自己》

毕竟就像《大脑的故事》分析的那样,记忆尚且不十分可靠,倘若还对为数不多的能够即时写下此时所思所感的文字进行修改美化,那怎么可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六月份翻开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颇觉受益匪浅,

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谈读书》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谈动》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谈静》

“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 ——《谈多元宇宙》

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 老庄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佛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祈财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 ——《谈十字街头》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谈人生与我》

此刻整理时感慨有时候这些文章得经常翻出来读读啊。最近感觉自己很难静下来,无论何时,似乎都想制造点声响出来,连睡觉时都想先听点什么或看点什么,而且还期望着能够伴随着语音入睡,丝毫不想(或者说害怕)给自己片刻独处的宁静。孟实的《谈静》,或许是一剂良药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其中引述数首描写静趣的诗,如“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涤余霭,宇暧微霄”,告诉我们静的修养可以让我们领略趣味,“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同时也说静能帮助我们求学处事,比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时间来到十一月,异国他乡,多年未见的好友 G 恰好路过此地,停留了数日。待他走后,回家后突然感觉空落落的,在些许寂寞中翻开了散文集《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其中篇章《人生需要好友,一路同行微光易暖》便收录了几篇名家的作品。那时候甚至还构思过要不要也学着写一篇小文章,但后来感觉有点矫情,而且写起来可能也就寥寥几笔,便就此作罢。

不过就像郑振铎在《回过头去——献给上海的诸友》写的那样,

我们的“上海”生活不过是如此的平淡无奇,我的回忆不过是如此的平淡无奇。然而回过头去,我不禁怅然了!一个个的可恋念的旧友,一次次的忘不了的称心如意的谈话,即今细念着,细味着,也还可以暂忘了那抬头即见的墨蓝色的海水,海水,海水呢。

即便只是些平淡无奇的回忆——只不过是他清晰自信地谈及研究前沿与未来规划,也只不过是在球场上酣畅淋漓地打了场羽毛球最后双打搭档时还以微妙的差距反胜为败,也只不过是追忆起素拓时烧的鱼而故技重施争取找回记忆里的味道,也只不过是三代工高人围坐火锅旁在袅袅烟火气中分享近况,也只不过是发现独居不用浴帘而且分不清护发素洗发水而着急下单帮助改善生活,但如今也值得在怅然中细细品味。

除了朋友,这本散文集还有其它亲密关系的篇章,

  • 父母:《在我的世界里,因为有你才更安心》
  • 兄弟姐妹:《今夜无眠相牵挂,时光荏苒何时逢》
  • 子女:《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 爱人:《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 老师:《此去唯有梦里见,夜半梦回又是空》,其中便收录了早已在课本上读到的鲁迅的《藤野先生》
  • 长辈:《默默无闻的小事中,全是无私深沉的爱》

在父母篇章中,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一句简单的“买些干瘪的花生吃则更有味”就能引人共鸣与无限遐想。其实对于炒花生,相较于饱满的花生,我也更喜欢干瘪的花生,确实吃起来更香。临行前,妈妈想着法子非要让我带点好吃的东西,虽然我极力不想带,而且甚至还骗她说海关不让带。但最后还是拗不过她,同意带上炒花生。她将从外婆家带来的花生炒熟,并按干瘪个头分拣准备装给我,虽然我劝她不用再费力分开了,毕竟干瘪的就挺好吃的,但她还是装了一袋全是饱满的,说是应该送给让我借宿的 S,毕竟市面上为了好看只卖又大又饱满的花生,所以一般人们并不能体会到瘪花生的绝妙,反而有可能会觉得怠慢了。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的这本跑步集姑且也算在散文集里面吧,虽然还未读完,但已经在跑过一座城有所分享,不再重复。

小说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是八月份在珠海隔离酒店打开的,高铁站等候区按摩椅上、平稳飞快奔驰的动车上、温馨甜蜜的家中书桌前,都留下了阅读的身影。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感慨的当然是那种自由跳跃的意识流写法了。开篇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死后,胡维纳尔·乌尔比诺根据遗书拜访了他的女人,“昨晚,我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里的时候,他就不属于这个世界了。”乌尔比诺回到家心烦意乱,想在拉希德斯·奥利维利亚医生的豪华午宴前凑合睡上一会儿,却赶上仆人们乱哄哄地在捉鹦鹉。“那只鹦鹉趁着人们把它从鸟笼里抓出来修剪翅膀上的羽毛时,飞到了芒果树最高的枝杈上。”于是笔锋一转,岔开去写鹦鹉的由来,便自然提到了盲目热爱花卉和动物的妻子费尔明娜·达萨,在突然的转笔略显迷失后好不容易被有趣的动物世界再次让人吸引住,但不料笔锋再次一转,“而就在那天早晨,大家正准备给它修剪羽毛,它逃到了芒果树的树冠上”,又将时间线拉回到了现在。采用类似写作手法的情节,不一而足。

另一个阅读时的感受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是,似乎磕错了 CP。在第一章,读到乌尔比诺与费尔明娜生活中一些看似争吵却感觉是充满情趣、生活气息的,他们夫妻俩是恩爱的、相濡以沫的。没想到第一章结尾乌尔比诺却去世了,同时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出场了。在第二章开头,甚至都直接写明,“女孩抬眼看了看是谁走过窗前。正是这偶然的一瞥,成为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顿时惊觉,难道第一章只是序曲,现在才开始真正的爱情故事?但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不被家庭看好的主要通过书信的地下恋情交往后,最后第二章写道“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所以其实她爱的一直只是幻想出的弗洛伦蒂诺?是啊,如果真的从上帝视角看,真的很难欣赏弗洛伦蒂诺这样一个颓废的形象。紧接着第三章开始写年轻时乌尔比诺追求费尔明娜,难道最开始磕的 CP 又回来了?但是更多篇幅仍然在描写得了与霍乱有着相同症状的相思病的弗洛伦蒂诺。大概我还是很难理解爱情吧……

或许“一生只爱一个人”本是虚妄,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之间是爱情,

她倚仗着她的丈夫。而此时也正是丈夫最需要她的时候。他不幸比她年长十岁,正独自跌跌撞撞地走在暮年的大雾之中,而更不幸的是,他是个男人,比她更为脆弱。他们终于彻底了解了对方,在结婚将近三十年时,他们变得好似一个人被分成了两半,常常因为对方猜出自己没有说出口的心事,或者一个抢先把另一个想说的话公之于众的荒唐事件而感到不悦。他们一起克服日常生活的误解,顷刻结下的怨恨,相互间的无理取闹,以及夫唱妇随的那种神话般的荣耀之光。那是他们相爱得最美好的时期,不慌不忙,适宜得体,对于共同战胜逆境所取得的不可思议的胜利,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了然于心,也更心存感激。当然,生活还将给他们更多致命的考验,但那已经无关紧要了:他们已到达了彼岸。

但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之间也是爱情,最后船因为霍乱而无法停靠时,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透过窗子看了看航海罗盘上那一整圈刻度表,又望了望清晰的地平线,望了望十二月万里无云的天空和可以永远航行下去的一望无际的水面,说:“我们走,一直走,一直走,重回黄金港!”

船长看了看费尔明娜·达萨,在她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然后,他又看了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看到的是他那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这份迟来的顿悟使他吓了一跳,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他问。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

“一生一世。”他说。

老舍《四世同堂》

八月份待在武汉时翻开的,拔牙打消炎点滴时贡献了不少阅读量,目前进度 63/104,待读完后再整理篇随感吧。富善先生救下瑞宣后拜访祁家时他的视角,似乎可以稍稍解释下同堂的“四世”……

由表面上的礼貌与举止,和大家的言谈,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也就是富善先生所最愿看到的中国人。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的,她还保留着一些老的规矩,可是也拦不住新的事情的兴起。瑞宣纯粹的是个民国的人,他与祖父在年纪上虽只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世纪。小顺儿与妞子是将来的人。将来的中国人须是什么样子呢?富善先生想不出。

吴承恩《西游记》

抱着考证的心态读了狮驼岭的相关情节。

政治

为了甄别消化 X 关于政治的若干观点,扬言会进行整理思考,但囿于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翻开了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

开篇刘瑜的《重新带回国家》在未曾了解这个领域的我看来是一个很清晰的导读,简洁明了地概述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以及主要观点。

  • 1992 年福山出版《历史的终结》:该观点发表于冷战结束伊始,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西方取得冷战胜利的宣言,同样也被视为傲慢的西方中心主义代表
  • 《政治秩序的起源》构成对《历史的终结》的“180度转向”

如果说触动福山写作《历史的终结》的,根本上而言是“为什么自由民主制最终能够征服世界”,那么触动他写作《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则是“为什么自由民主制尚未能够征服世界”。

二十年来,自由民主制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的艰难:

  • 中东欧在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 非洲许多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种族和部落动员
  • 美军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后“移植”民主的艰难
  • 中东地区民主化过程中的动荡与反复

固然,也有韩国、巴西、波兰这样相对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二十年的风云变幻,使得“西方的胜利”这样的结论显得过于轻率和乐观。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福山对政治发展的认识有三个维度:

  • 国家建构
  • 法治
  • 问责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政治模式是三者之间的平衡,但此书福山会格外强调第一个维度“国家建构”。他在书中强调,“我把中国作为国家建构的原型,追问为何其他文明没有复制这一模式”。

  • 中国最早开始了“国家建构”进程。
  • 印度从很早开始就是“弱国家”传统,而且其国家建设的进程被婆罗门教的兴起所阻截和压制。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构成了今天印度的“强社会弱国家”、“强问责弱治理”的政治形态。
  • 中东像一个“迟到”因而“发育不全”的中国。
  • 欧洲的传统则介于中国和印度之间。

对于“国家建构”的重要性,刘瑜通过两个设问进行了说明,

  • “国家建构”越成功越好吗?“书中福山一再指出,只有当国家建构与法治、问责构成平衡时,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才构成“现代政治的奇迹”,而一个没有法治和问责制的强国家相当于专制。”
  • 对“国家建构”如此强调,是否“新福山”已经否定了“旧福山”?“就中国的政治传统而言,福山的判断始终是国家能力过强,而法治与问责不足” 对于“国家建构”是否越成功越好的问题。福山指出,

最后刘瑜总结评价道,

如果说《政治秩序的起源》对《历史的终结》有明显超越的部分,大约就是其对“历史决定论”色彩进行了涂改:一个制度是合理的并非意味着它是必然的,它在今天“只能如此”也不意味着它在将来也会“一直如此”。回访历史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乐观变得更加审慎,因为历史往往意味着路径依赖、意味着制度惰性、意味着文化惯性,而对历史的超越则取决于人们刻意的选择和逆水行舟的努力。

就这样,还未开始阅读此书,便对导读的作者刘瑜产生了兴趣,找来了她的《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刘瑜《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从字面上看,我以为“比较政治学”会比较两个国家。但是在序言中她立马纠正了这一直观的认识,

可能有些朋友会出于直觉说,“比较政治学”,就是比较一个国家和另外一个国家吧?这个说法只能说部分正确但不完全正确。事实上,如果去调查全球比较政治学者的研究领域,会发现,其中大多数只研究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是“国别专家”或“地区专家”,比如“拉美专家”“中国专家”“伊朗专家”等,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真的在从事比较研究,其中进行国别案例比较的更是少而又少。所以,所谓“比较政治学”,其根本特性不在于研究内容是否真的在进行案例比较。

我的理解是,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带着这种广阔的视野,即使你的研究对象只是一个时代的一个国家,你的问题意识却是来源于潜在的比较。比如,当一个人追问:“为什么国家A的经济发展没有带来民主转型?”这个问题背后,实际上已经预设了一个通过比较才能获得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在许多其他的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民主转型。

第一讲她讨论了政治比较的维度,政治体系存在两个重大差异

  • 政体是否民主
  • 国家能力是否强大

所以可以将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这两个指标作为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这似乎与《政治秩序的起源》中福山的三个维度:“国家建构”、“法治”和“问责”有相通之处。

第二讲“和平的爆发”,她指出,“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战争是常态,和平是例外,但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和平是常态,战争才是例外”。是啊,无论如何,我们都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虽然这个时代仍不完美,局部地区仍遭受战争,但我们也要承认这个时代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如果这个时代是一团漆黑,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革命,是极左或极右。在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里,激进是美德,越激进越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承认时代的巨大进步,并在这个前提下谈论战争、贫穷、饥饿,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改良,是耐心,是在现有国际体系、现有全球化基础上的修补。

衡量现实不能仅仅以理想为尺度,而且要以历史为尺度,因为摧毁进步的不仅仅可能是所谓的保守势力,而且也可能是对完美乌托邦的迷恋。

第三讲“国际格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指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深深影响我们命运的,不仅仅是国家政治,而且是国际政治。很大程度上,国际体系影响国家的命运,然后再通过国家的命运影响个体”。文中提到的卡根的表述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也许 1950 年以来民主传播到全球 100 多个国家,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渴望民主,而是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恰好是一个民主国家。

目前也就暂时读到前三讲了,因为后面需要所谓的“付费会员卡”才能继续阅读…

《象棋入门与提高》

这一年,象棋成了消遣的游戏。此前手机上从未安装过任何游戏软件(不包括微信小程序),但过去这一年却经常打开天天象棋APP,时不时来上几局。上次还特意写了篇追忆与象棋有关的似水年华,但是自从升到 6-1 级,进步一直不大,似乎已然收敛,有时状态好能升到 6-2 级,但是倘若赌徒心理上来,连输几盘后便掉到 5-3 级。如此往复,不上不下,所以想找本书来系统学习学习,于是翻开了这本《象棋入门与提高》,然而很快便合上了,真正的“从入门到放弃”。感觉自己玩象棋完全不是学习的心态,与其看书打谱,还不如直接对战几局来得过瘾。说好的复盘分析也只是会在输棋后借用系统每天一次的分析额度来查看哪步下错了,恍然大悟之后还未真正品味其中的精髓便匆匆开启下一盘,迎来的大多是再一次的败北,然而此时再无系统分析告诉自己哪里下错了。

蒙曼《顺着历史学古诗》

作者顺着历史选了“时代公认的”、“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诗歌,但似乎阅读对象为中小学生,比如正文中生僻字时常跟着拼音,而不是使用脚注解释,另外选择的诗也大多是中小学学过的。尽管如此,正因为熟悉,反倒降低了学习难度,正好顺着历史温故而知新。

  • 春秋战国: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木报琼”不仅仅是像“投桃报李”那样礼尚往来,更是在于重义轻利,因为木桃只是入不得口的涩果子,而琼琚却是珍贵的玉佩。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秦汉: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是乐府(秦汉时期设立的政府机构)诗,“长歌行”其实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长歌和短歌区分的标准,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曲调是快还是慢,是短还是长。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其中“田田”形容茂密的样子。田埂南北走向为阡,东西走向为陌。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隋唐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是实写,也是虚构,因为古代鹳雀楼的位置上,看不到海也看不到黄河东流。“中国诗也好,中国画也好,不讲究形似,而讲究神似。只要神韵到了,气势到了,我们就相信它是真的,因为这是艺术的真实。”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大将军卫青曾打到过龙城,“飞将军”则是对李广的美誉。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唐朝科举考试分成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秀才标准太高,没人敢报名后来取消不考了,明书、明法、明算都是专门的技术,进士和明经两科时当时的主流,进士主要考写文章,明经主要考经典背诵。“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王维《问刘十九》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 宋朝
    •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山渔者》。这是五言古绝,而非无言绝句。五言绝句是近体诗,属于格律诗,要求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必须押平声韵,约等于现在的一声和二声。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也有诗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前者强调气节,后者强调心胸,他们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情境与立场的思想者。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南宋与金朝以淮河为界,而泗水在山东,也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朱熹无法亲临泗水,但他的心始终在那里。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元明清
    •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庄子·外物篇》“苌弘化碧”,碧血成为烈士为祖国流血的代名词。

传记

  •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基本上是听完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乔布斯的极简主义,也希望自己可以多学学做减法。
  • 张宏杰《曾国藩传》:草草翻了几页,挺感兴趣,算是新一年的读书目标吧,毕竟文正公给自己立下的十二条做人的规矩中就有一条,“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虽然自觉很难做到如此专一,但至少要尽快把已经开始阅读的而且自觉很有趣的书目读完。
  • 林语堂《苏东坡传》与梁启超《王安石传》:翻开苏东坡传记以后,看到其中对王安石的评价过于贬低,但兼听则明,于是又翻开了王安石传,不过结果是两本都未读完,而且还都只是翻了几页而已。这算是新的一年的读书目标吧。

科普

主要读过三本科普性的读物,均有读书笔记,不再重复。


类似博文:

  • 2023 以诗为伴
  • 2021 读书小结
  • 2020 读书小结
  • 2019 读书小结
  • 2018 读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