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如风往事
Posted on (Update: )
标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回望在往事里
又见像似乱絮的情怀
仿佛飘远的一个我
又到身边一再旧情倾诉
——李宗盛,卢冠廷《如风往事》
原来,寻找自我的终点,就是它的起点。
——陈海贤《重新找回自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回望在往事里
又见像似乱絮的情怀
仿佛飘远的一个我
又到身边一再旧情倾诉
——李宗盛,卢冠廷《如风往事》
原来,寻找自我的终点,就是它的起点。
——陈海贤《重新找回自己》
今年微信读书的年度阅历给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晚风、治愈、破局。我觉得这三个词非常贴切。回望过去的一年,就像《太白金星有点烦》一样烦恼在取经的途中未曾断过,曾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也曾试过《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更勇敢地打开自己的心扉;当突如其来的忧郁袭来时,也曾照着《胡思乱想消除指南》生搬硬套,一切只为了《重新找回自己》,最后也再一次明白很多时候仍然只能《独自上场》。在这趟治愈之旅中,当我试图进入《战争与和平》的世界、或者将自己置身于浩渺的《宇宙》面前、抑或将镜头拉近停下来看看小城的《人间草木》,耳边时常回荡着那些穿越历史长河的诗词——《北/南宋名家词选讲》,如同晚风一般轻轻抚慰躁动不安的内心。在这段寻觅之旅中,我发现《我的阿勒泰》一直在那里,只是未曾用心发掘,而未来也仍然像政治学那样是《可能性的艺术》,自己曾在那里被“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这句话深深鼓舞,而今或许我将奔赴那个可能性开始的地方去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一月:李娜《独自上场:李娜自传》
在港中文的时候,偶尔跟 H 兄学习了几次网球,但似乎一直都没有真正了解网球,连正式网球比赛的规则都不甚了解。但或许当时就如同曾经的呓语一般,自己就是这样选中了这本书进行阅读。
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当你独自上场,你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你需要独自面对所有的问题,独自化解所有的困难,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就是我们说的澳网,是全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已有107年的历史,却是四大满贯赛事中最年轻的。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温网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也是四大满贯中唯一使用草地赛场的比赛
红土场是最早的网球比赛场地之一。它的弹性高于硬地和草地赛场,球会弹起很高,而且旋转很强,从而使比赛的节奏显得慢一些,所以有人称红土场为“慢场”。
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你不能体会那种和队友并肩作战的归属感。你知道所有人都在看着你,所以当你陷入泥沼后,只能在众目睽睽下独自爬行;你努力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不断地在心中咒骂自己,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辩论,试图寻找能破解对手发球的方法。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自然是李娜的自信、渴望、与坚韧: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坚持。我坚持的唯一原因是大家都认为我应该坚持下去
有人说没关系的人只会看你飞得高不高,爱你的人才会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人不可能永远处于亢奋之中,有高潮就有低潮,这很正常。
纵容自己这件事一旦开了头,后面就是无休止的退步,惰性得寸进尺地吞噬着以往的努力,最终,宽容变成了放任,我失去了对胜利的饥饿感。
心有多远,脚下的路就有多远。
后来,便迷上了网球。在波特兰的十字路口,曾傻傻地站在路边戴着耳机端着手机看奥运会女单决赛……
二月:沈奕斐《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因为困惑,所以翻开了这本书……
另一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研究也证明了个体的行为并不完全是自发的,整个社会是先于个体存在的,社会先有一套规范存在,然后这些规范时时刻刻在影响个体,不同的规范组合出不同的脚本,个体的行为因此有了差异。所以,你以为自己在做自主的选择,实际上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一套文化体系在影响你。
这也让我想起了《人类简史》中的那句“我们生活在由和我们非常不同的人在我们出生很久以前发明的思想牢狱之中。”
因为爱情是你在对一个人产生好奇以后,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它不是可以设计的一件事。
古人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当然是对女人的歧视,但它讲的是另一回事。你想想看,桃园三结义,兄弟间出生入死,感情的浓度非常高。李白动不动就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我们怎么区分兄弟情和爱情?更谈得来的就是爱情?在一起更多时间就是爱情?出生入死就是爱情?这些兄弟情也做得到。兄弟情跟爱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里面有没有性关系。你把性从爱情里面拿走,那爱情与其他亲密关系就不再有界限了。
社会学里有两个相悖的理论:一个叫相似性,两个人越相似,感情越好;另一个叫互补性,两个人差异越大,感情越好。
因为今天的爱情和自我价值紧密相连,无论做多好的心理建设,被拒绝总是不好受的。
书中也提到了阿德勒心理学
但另一位心理学家阿德勒却认为,心理创伤其实是人们为不去做某事或做了某事找的借口和托词。他有一句名言:“过去发生的任何事对未来都没有绝对影响,关键在于你如何赋予你的经验以不同意义。”无独有偶,社会学有个符号理论,它强调人们在解释事情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带来的意义。
关于性别差异方面的观点,也会让我耳目一新:
社会性别理论中有一个很经典的结论:不是差异导致了不平等,而是不平等的价值观让差异显现了出来。
没有一朵玫瑰会因为被人闻到芬芳,被轻抚过而贬值的。
今天女性所获得的权利,并不是来自男性的让渡,而是来自老人权利的变化,老人为子女服务是年轻男女能安心工作的重要支持体系。
三月: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再读小波,是因为在某个深夜,当我试图通过翻开某段被故意尘封的记忆来解决当下困境时,被他的那首跨过沉沦向着永恒开战的诗歌狠狠击中。
今天我感到非常烦闷
我想念你
我想起夜慕降临的时候
和你踏着星光走去
想起了灯光照着树叶的时候
踏着婆娑的灯影走去
想起了欲语又塞的时候
你是我的战友
因此我想念你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
幸好当初曾在某个犄角旮旯写下只言片语记录心情,这才得以发现自己似乎走入了一个循环——最开始读小波是因为那段记忆,如今再读小波也是因为那段记忆,虽然时过境迁,但会被相同的文字、同一段文字背后相同的热烈狠狠击中同一个地方。
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吧,无论是小波的,还是过去自己的,再一次读到都是满满的感动。所以忠实地记录自己、热烈地与好友通信让记忆永存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三月: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或许,我应该尝试换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便边做笔记边阅读了这本《非暴力沟通》。主要策略是我们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观察、感受、需要和需求上。要不带评价地客观地描述事物本身,要合理地恰如其分地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表达感受,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好,或者本来就缺少机会让自己练习。
四月:洛莉·戈特利布《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其实尚未读完。大概内容是一个心理咨询者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转而寻求其他心理咨询者解决自己问题,但因为同为心理咨询师,咨询师本人可能也没有立马敞开自己的心扉,所谓医者不自医,或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大多数人都是心理治疗师口中“不可靠的故事叙述者”。
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害怕——害怕被剖析,害怕被识破。
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前,穿过它。
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
心理治疗中的关系必须独立存在,区别于其他关系,并保持距离,
依恋模式的形成取决于我们幼年与养育者之间的互动。依恋模式至关重要,因为它也将影响人们成年后与人相处的模式,影响他们如何选择另一半(安稳的,还是不安稳的),影响他们在一段关系中的表现(是渴爱的、疏远的,或是不稳定的),以及一段关系会如何终结(是惆怅不舍地、和和气气地,还是彻底撕破脸)。好消息是,不良的依恋模式可以在成年时期进行矫正,这也是许多心理治疗所牵涉到的内容。
四月:汪曾祺《人间草木》
非常喜欢汪老对身边日常的极致描写,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表现!似乎在他的笔下,万物都有了生命,都有其灵气所在:
我从来没见过马吃梨。看见过马吃梨的人大概不多。吃过梨的马大概也不多。
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
不想我们回去,拉开了玻璃大门,云雾抢在我们前面先进来了,一点不客气,好像谁请了它似的。
一首简简单单的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就让我读完了这本书,后来也像他学习多去亲近大自然,在樱花正好的季节去看了纽黑文的人间草木。
简简单单几字,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小学时代在家里老婆婆每到冬天也会用这种东西取暖: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
有时风趣起来也会让人忍俊不禁: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感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
美国人不知道这能吃。知道了,也没用,美国人不会炒菜。
这家公司收藏了很多现代艺术作品,接待室里,走廊上,到处都是。每个单人办公的小办公室里也有好几件抽象派的绘画和雕塑。我很奇怪:这家公司的经理这样喜欢现代艺术?后来知道,原来美国政府有规定,企业凡购买当代艺术作品的,所付的钱可于应付税款中扣除,免缴一部分税。那么,这些艺术品等于是白得的。用企业养艺术,这政策不错!
他自己给青年人写作的建议也是令人深思。确实,我很喜欢他的行为风格,但倘若一味地学习恐怕也会失去自我。
我希望青年作家在起步的时候写得新一点、怪一点、朦胧一点、荒诞一点、狂妄一点,不要过早地归于平淡。三四十岁就写得很淡,那,到我这样的年龄,怕就什么也没有了。
五、六月:马伯骞《太白金星有点烦》
或许,我可以找点故事书来读。去年曾经在因身体不适失眠一口气读完了马伯骞的《长安的荔枝》,而这次可能因为情绪原因想要追求一种阅读的快感,便跳进了另一个解构西游的世界中。虽然是太白金星,但主角无疑是悟空。
六、七、八月: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虽然一口气读完《太白金星有点烦》很畅快,但很快便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还想继续读点新故事。另一方面,类似于《战争与和平》长篇巨著则不会一朝一夕读完,而且其实里面我感觉故事情节没有特别抓人,因为并没有一直吊着我的胃口。不过平淡或许是另一种细水长流般的阅读体验,但等到九月,阅读节奏就被即将来临的又一个人生选择转折点打乱了。目前阅读进度 28%……
九、十月:卡尔·萨根《宇宙》
此书早在 2022 年 12 月份就已经翻开,后来也陆陆续续翻看了,但一直没有读完。直到 9 月份在准备研究自述时,对于曾经合作过的天文项目,想起中小学生时代写作文经常用到的题记,何不选出一句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的名人名言来附庸风雅作为研究自述的题记呢?!首先便想到卡尔·萨根,后来便寻到这句话
The cosmos is within us. We are made of star-stuff. We are a way for the universe to know itself.
但这句话不是直接出自这本书,况且我读的也是中文书,但既然有始有终,便一鼓作气读完了这本关于宇宙的科普巨作。
十月:陈海贤《重新找回自己》
在电子书的时代,已经很少会背着厚重的纸质书籍,然而我却带着陈海贤的《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漂洋过海——从杭州到香港,再从香港到美国,此刻正躺在书桌上。这是七年前 Y 在我情绪一度低迷的时期送给我的礼物,此后也陪我度过无数个网抑云的深夜。
《重新找回自己》是《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2024再版书,其中作者在每个章节最后加了“多年后的回望”。此时重新翻开这本书,重新寻求关于孤独、关于理想、关于自我的答案……
当你终于找到那个新的自我时,也许你会发现,你认得他!他就是你原来的样子。那个还没有因为受伤而害怕,能够投入做事,也愿意接近他人,还会天真地打量世界,跃跃欲试地想要开始冒险的少年;那个怀着初心,还没有背负那么多别人的目光的自己。
也许有时候其实并不需要想很多,遵循自己内心最初、最真实的感受,不必为了一些世俗的标准而强迫自己。那个也许才是真正的自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前读这首词时,总是以为“那人”是别人或是别的什么指代,但这又何尝不可能是自己呢?
原来,寻找自我的终点,就是它的起点。
十一月: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
正如我在 2023 年总结的那样,“喜欢在深夜伏案拿起久违的钢笔在纸上抄写诗句,计算着何时能消耗掉这远渡重洋的墨水”。这继续延续到了 2024 年,而且特别是最近两三个月——深夜经常无眠,唯有笔尖摩挲在白纸上的声音才能稍稍让躁乱的内心安静下来。
如果化用晏殊的词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那真可谓是“一滴墨水纸一张,去年灯光旧桌台。雨夜背窗几时回。”
抄到欧阳修的西湖组词时,虽然描写的是颍州西湖,但不知不觉间也会把思绪拉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杭州,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读到柳永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会想起某天为了看一眼秋天的红叶,背上球包从体育馆出来后独自一人拐向与回家相反的方向——去寻找一片残红。
有些词,不仅读起来会感受到轻盈畅快,写下来更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虽然不能尽说其中之美。
比如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还有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苏轼算是我最熟的北宋词人了,此前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最近也是填补了答应怡轩的“坑”——给统计之都投稿。
另外,叶老师还特别强调了苏轼将词诗化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词从五代到北宋到苏东坡,它所走的道路经过了从歌筵酒席间所唱的曲子到诗人抒情言志所写的诗篇这样一个演进过程。苏东坡把词诗化,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每每抄写到波澜壮阔之词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内心顿觉充满了力量。
等读到最后周邦彦的时候,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惊闻叶老师逝世的噩耗,整本书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也算是间接听完了叶老师一门课。一路走好🙏🙏🙏
十二月: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
那一夜,已是凌晨两点,依旧无眠。窗外小雨淅淅沥沥,书桌旁的落地灯静悄悄地用昏黄的灯光守候这深夜,笔记本里的音频试图给这个静夜造出点声响,笔尖沙沙地在废弃的信封纸上划过,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这时叶老师讲解“耿”的用法,她举了自己写的一首词:
皎洁煎熬枉自痴,当年爱诵义山诗。酒边花外曾无分,雨冷窗寒有梦知。人老去,愿都迟。蓦看图影起相思。心头一焰凭谁识,耿耿长明永夜时。
其中化用了李商隐的《灯》: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花时随酒远,雨夜背窗休。
一瞬间,虽无花无酒,但仍感觉仿佛贯通了古今,这个场景怎么那么熟悉。那一瞬间的体验真的很难用语言形容,大抵是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清明感。但后果是那一夜直到四五点才开始有了困意……
也许我仍然看不清自己,仍然会在深夜浑浑噩噩地无所适从——就和那灯一样,也不知道在倔强地“煎熬”着什么,或许在等待着天明,但天明仍然会再次陷入永夜……
但我知道,此后余生,自己又多了一瞬通古今的美妙体验,这种体验这是在叶老师课上抄词带来的……
十二月:李娟《我的阿勒泰》
年初就开始阅读这本书,后来即便听说有同名电视剧出来,也不想混杂影像与文字带给人的感觉。
一直很向往草原生活,本科毕业时还曾和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约着一起去草原毕业旅行,但最后不了了之;有段时间迷上了《你好生活》的草原片段,多么想亲自置身于一望无垠广阔碧绿的草原中;最近脑袋偶尔放空时,去草原这个想法也会突然钻了出来……
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稍稍填补了下内心的期待。但除此之外,内心受到感发更多的是作者乐观淡然、珍惜当下的认真的生活态度。
比如在《我们的家》一文中,
今后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的。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
其实,我也曾有过那种帐篷与塑料纸类似的家的经历(或者换个名词,“工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己曾对此有一种羞耻的感觉,或者说羞于谈论。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是满满的温暖,但我却忘记了太多的细节,也许这就是自己避免谈论的结果。我现在非常想等回到老家,赶紧寻找那些年“被迫”写下的日记,兴许能够找回更多细节。毕竟那是属于我的“阿勒泰”啊!
十二月:刘瑜《可能性的艺术》
很有意思的一本比较政治学读物,虽然此前读过前3讲,但剩下的27讲差不多是在三天内读完的。这有点像在年末完成阅读 KPI 的感觉,当然主要是突然紧绷的弦放松了下来,于是便一口气边读边敲完笔记。
四季:《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想到二十四节气,记忆便不自觉地被拉回那个坐落在需要路过一个水库再从田埂的堤坝的这头走到那头最后爬上一个小山坡的白色围墙里,里面有一幢为三四层楼高的白色教学楼,对面则是一层楼高的老教学楼,左右两侧为低矮的围墙。那大概是低(一?二?)年级某次语文考试,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时卷子发下来差一分(或者0.5分?)及格,而其中一道题就是填写二十四节气歌——每空应该一分(或者0.5分?),而这道题全错。而我同村的女同学因为这题完全做对了分数很高,直到讲解答案我才明白这是要求二十四节气歌,而且书本上确实是有的,但是现在回忆起来就是不知道当时是读不懂题目还是上课不认真。
我觉得还挺神奇的,小学很多事情我都忘却了,但这件事却记得异常清楚。在我印象中,这位女同学的数学成绩也非常好,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她因为家里重男轻女,而且当时农村也盛行女生读书无用论的狭隘思想,只读完小学(甚至好像还没读到六年级)就出去跟随家里人打工了。
如今这首节气歌我已经非常熟悉了,刚刚也是默写敲打出来的。最后分享一下我很喜欢的浙大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二十四节气手机壁纸图——
就算失落过
都不想变改往事
因那所有的旧事
烙印在现在的我虽然那时时间如风
虽然那人生太匆匆
愿我一生悲喜里漫游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