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听书

Posted on
标签: 听书 

最近发现,边听书边批改作业倒是不错的搭配……

在学校,批改作业时顶多听听音乐;在家,就可以明目张胆地边批改边看电视。但是发现之前在学校一晚上能够改完的作业在家却要好几个晚上,大概是因为很多时候注意力都被电视吸引过去了,而且主要还是因为电视是需要眼睛的,那不可避免地需要来回切换作业跟屏幕。既不想浪费时间,又不想改作业时过于无聊,所以决定还是听听东西。考虑到听音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且很多时候也是只是为了替换外界的噪声,它并不能让改作业变得有趣,剩下的我能想到的选项便是听书了。

之前曾经听过微信读书中炜爵爷的《红楼梦》,讲得挺不错的,基本上当作睡前催眠曲。自从初中囫囵吞枣式地翻完就再也没有碰过《红楼梦》了,上次跟初中同学 Y 还聊起这个,与我不同的是,Y 的书都翻得起毛边了,而我的还静静躺在书架一角。隐约记得当初看《红楼梦》的动机是为了积累作文素材,因为深深被某篇写宝黛的中考满分作文给惊艳到了,然而最终并没有完成这个目标,也似乎没有写过基于红楼梦的作文。毕竟只读过一遍,脑海中有印象的只是大概的情节。我听的这个系列的是在分析大观园中的女子,虽然对跟人物有关的情节比较模糊,但至少还记得有这么一个人,而且也会慢慢想起相应的情节,倒也不至于云里雾里。讲书人娓娓道来,再配上背景音乐,慢慢地就会睡着了……

这次我找到了名叫上官文露的讲书人,很巧的是,在她作品中有很多我读过的书,因为讲书确实能帮助我回忆情节,所以我会专门去听自己读过的那些书。最久远的要数《呼兰河传》,单看书名竟丝毫记不清情节,直到翻开自己那篇短短的博客,才隐约回忆起大概的故事。有一点我觉得讲书比较好的一点是,能够跳出小说(这本其实算是自传)本身,能够结合作者的生平以及创造背景加以阐述,这让我再一次知道近代文学史上曾经有过萧红这样一个独立、新时代女性作家。

除了这本,东野圭吾的几本推理小说我也忘得一干二净了,或者记混了情节,比如《恶意》 以及 《白夜行》,另外茨威格的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 也丝毫不记得了。这几本书的共同特点大概都是一口气看完了,只在脑海中留下一道印迹,不像那些慢慢读完的书印象深刻。比如,《围城》《活着》,以及 《一个人的朝圣》,这几本书印象中是陆陆续续读完的,印象也会比较深。诚然,总是会有遗忘的,但重新温习的过程就像一次朝圣,终点就在那里,需要你打破时间壁垒、唤起久远的记忆。当然,有些印象深刻或许是因为最近刚读完的,比如《百年孤独》《三体》

还有一种情况是,讲书的并不完全对应着你看的书,比如听了《沉默的大多数》,一开始还比较好奇,因为这是离散的文集,怎么能够串起来讲呢。后来才发现,讲书人就单单讲了《沉默的大多数》那一篇文章,或者说我忘了这本书为什么叫这个名、以及这本书竟然还有篇同名文章,这大概也是遗忘的体现吧。

讲书能够帮助找回迷失的记忆,同时是能够从更高的维度来俯瞰整个故事框架,然后按照全新的线索串起整本书,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你重新架构出故事。再辅以背景知识,就能帮助进一步领会主旨。比如当初看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只会像当初博客中写的那样惊叹于茨威格魔鬼般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而不会去琢磨思考为什么他要写这么一个故事,而且为什么他有这种能力。当讲书者介绍了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背井离乡流亡世界,并最终以自杀离开这个让他觉得毁灭了的家园,谜团正在慢慢展开,结合故事中 C 太太的那种圣母般救赎的情感在现实的赌徒身上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能够隐约感受到茨威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是揭露像 C 太太这样救世态度人的无能懦弱,或是对赌徒所代表男性社会的控诉。除此之外,讲书人还提到这对现实生活中两性关系的启发,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这也给我提了个醒,读书要记得多回头看看,上面这些书或许可以通过讲书来帮助回顾,但是那些没有被讲到的书籍,还得靠自己多多温习,其实翻出博客看看也差不多了(哎,就是这么懒,写完的博客自己都不看的


类似博文:

  • 苏东坡传
  • 我与地坛
  • 人类简史
  • 置身事内
  • 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