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人类简史

Posted on
标签: 科普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虽然黄金和白银影响深远,但也别低估刀剑的力量。总有勇猛的战士、狂热的宗教分子、关心政治的人物多次打倒了工于心计的商人,甚至是让整个经济重新洗牌。

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下一个奇点,所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意义(不论是你我、男女、爱恨)都即将变得再也无关紧要。而在那个点之后的任何事,都还超出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自从上次读完《人类简史》的第一部分,意犹未尽,便趁着微信读书赠送付费会员卡刷完了剩下的章节……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第五章 史上最大骗局

  • 虽然今天人类有着种种科技,但食物热量超过 90% 的来源仍然是来自人类祖先在公元前 9500 年到公元前 3500 年间驯化的植物:小麦、稻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人到现代还有着远古狩猎采集者的心,以及远古农民的胃。
  •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 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 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
  • 哥贝克力石阵:某种驯化的小麦距离石阵只有 30 公里。这说明人很可能是先建立信仰中心,之后才围绕它形成村子。
  • 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比如被驯化的牛羊

第六章 盖起金字塔

  • 农业时代人类的空间缩小,但时间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会花太多心思考虑下周或下个月的事,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着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
  • 虽然农民勤劳不懈、希望能够保障自己未来的经济安全,但这几乎从来未曾实现。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出现了统治者和精英阶级,不仅靠着农民辛苦种出的食粮为生,还几乎全征收抢光,只留给农民勉强可过活的数量。这些征收的多余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
  • 不管是《汉谟拉比法典》还是美国《独立宣言》,都想象着这个世界有着放诸四海皆准、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例如平等或阶级),但这种不变的原则其实只存在智人丰富的想象力里,只存在于他们创造并告诉彼此的虚构故事中。这些原则,从来就没有客观的正确性。
  • 伏尔泰:“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
  • 不管是基督教、民主还是资本主义,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为了让人相信这些秩序,
    • 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
    • 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
  • 三大原因让人类不会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象:
    • 想象建构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
    • 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 想象建构的秩序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第七章 记忆过载

  • 文字系统

第八章 历史从无正义

  • 农业革命后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总结为一个问题:如果人类的基因里并没有大规模合作的生物本能,所有的合作网络究竟如何维系?简单的讲法,是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建构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我们基因中的不足。
  • 历史的铁则告诉我们,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
  • 女娲造人。“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 恶性循环:某个偶然历史事件,成了僵化的社会制度常规。
  • 大多数社会政治阶级制度其实都没有逻辑或生物学的基础,不过就是由历史的偶然事件引起,再用虚构的故事延续壮大。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统一

第九章 历史的方向

  • 文化: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农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细致完整。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
  • 作为人类自己想象创造出的秩序,文化内部有各式各样的矛盾
    • 中世纪欧洲的贵族既信奉天主教,又要遵守骑士精神。
    • 现代政治秩序中的自由与平等
  • 公元前的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家”概念的秩序
    • 经济上的货币秩序
    • 政治上的帝国秩序
    • 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第十章 金钱的味道

  • 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 经济学理论:在贸易连接两个区域的时候,只要是能够运送的货品,就会受到供需力量的影响,让价格达到平衡。
  • 金钱制度的两大原则:
    • 万物可换
    • 万众相信
  • 虽然黄金和白银影响深远,但也别低估刀剑的力量。总有勇猛的战士、狂热的宗教分子、关心政治的人物多次打倒了工于心计的商人,甚至是让整个经济重新洗牌。

第十一章 帝国的愿景

  • 努曼西亚:宁可自杀殉难,也不愿意成为古罗马的奴隶
    • 西班牙独立和勇气的象征
    • 西班牙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典范、年轻人心中的丰碑。
    • 但西班牙的法律、政治、美食、建筑(大部分)都源于古罗马。努曼西亚除了遗址之外,没有什么真正留下。
  • 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有两项重要特征
    • 文化多元性
    • 疆界灵活性
  • 思想、人口、货物和技术的传播,在帝国境内要比分属不同政治区域来得方便迅速。而且常常正是帝国本身刻意加速传播各种思想、制度、习俗和规范。原因在于
    • 统治起来更容易
    • 强化帝国的合法性
  • 在某些案例中,文化的涵化 (acculturation) 与同化 (assimilation) 最终打破了新成员和旧精英之间的障碍。被征服者不再认为帝国是个外来占领它们的政体,而征服者也真心认为这些属民是自己帝国的一员。最终所有的“他们”都成了“我们”。

第十二章 宗教的法则

  • 正因为所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都只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它们也十分脆弱,而且社会规模越大,反而就越脆弱。而在历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在于让这些脆弱的架构有了超人类的合法性。
  • 宗教是一种人类规范及价值观的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两大基本要素
    • 宗教认为世界上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而且并非出于人类的想象和协议。
    • 以这种超人类的秩序为基础,宗教会发展出它认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
  • 宗教如果想要将幅员广阔、族群各异的人群都收归旗下,就还必须同时具备
    • 普世特质
    • 推广特质
  • 多数古代宗教反而具有
    • 区域特质
    • 排他特质
  • 农业革命最初的宗教意义:让动植物从与人类平等的生物变成人类的所有物。
  • 很多古代神话其实是一种法律契约,在这份契约中,人类承诺会永远崇敬某些神灵,以换取人类对其他动植物的控控制权。
  • 农业革命后的几千年里,宗教礼仪主要就是由人类将羔羊、酒、糕点牺牲献祭给神灵,以换取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 对泛灵论者来说,人类只是地球上众多生物的一种。但对多神论者来说,整个世界就像是反映了神和人类的关系。
  • 多神教并不一定认为宇宙没有单一的权柄或法则。大多数的多神论甚至泛灵论,都还是认为有一个最高的权柄。
    • 古希腊多神教的神话中:天帝宙斯、天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都臣服于命运女神 (Moira 或 Ananke)
    • 北欧诸神最后在“诸神的黄昏” (Ragnarök)灾难中死亡
    • 西非约鲁巴人 (Yoruba):所以神灵都是至上神 (Olodumare) 所生
    • 印度教:以“阿特曼” (Atman, 梵)这个单一的原则主宰着无数的神灵、人类以及生物和物质世界
  • 圣巴塞罗缪节大屠杀:强调个人善行的法国天主教徒袭击了强调上帝之爱的法国新教徒
  • 不论在何处,多神教都不断衍生出各种一神论宗教,但由于这些宗教无法放下唯我独尊的中心思绪,所以一直只能处于边陲地位。
  • 公元 500 年左右,基督教已经收服了全球最大的古罗马帝国
  • 基督教的成功,在 7 世纪的阿拉伯半岛成了另一个一神论宗教的典范,伊斯兰教于焉而生。
  • 多神论除了促成一神教,也促成了一些二元论的宗教。二元论宗教信奉着善与恶着两种对立力量的存在。
    • 恶的难题:一神教难以处理
    • 二元论者:之所以好人也可能发生不幸,正是因为掌理世界的不是某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处处完美的神。世界上仍然有个不受控制的恶,而所有的坏事正是源自它。
    • 法则的难题:如果由善恶两股力量在拉扯,它们拉扯的基础是什么法则?
  • 袄教 (Zoroastrianism, 拜火教):整个世界就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和恶神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之间的战争
  • 另一个关键的二元论概念:身体和灵魂、物质和精神是有清楚间隔的。诺斯替教和摩尼教认为,善神创造了精神和灵魂,而恶神创造了物质和身体。
  • 一神论就像是个万花筒,把一神论、二元论、多神论和泛灵论,收纳在同一个神圣论述之下。
    • 基督徒大致上是信奉一神论的上帝,相信二元论的魔鬼,崇拜多神论的圣人,还相信泛灵论的鬼魂。
    • 综摄 (syncretism):同时有着不同甚至矛盾的思想,而又结合各种不同来源的仪式和做法。
  • 世界宗教史并不只是神的历史。印度的耆那教(Jainism)和佛教,中国的道教和儒教,以及地中海的犬儒主义(Cynicism)和享乐主义(Epicureanism),它们崇拜的并非神祗。
  • 佛教的核心人物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人,俗名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
    • 释迦牟尼制定了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够训练心灵感受事物的本质而排除种种欲求。
    • 佛教徒崇拜的并不是神祗,而是这些已经开悟而尚未成佛的人,除了希望他们协助自己达到涅槃的境界,也希望他们帮忙处理一些世俗的问题。
  • 人文主义宗教:崇拜“人性”的宗教
    • 自由人文主义
    • 社会人文主义
    • 演化人文主义:纳粹(主张保护、培养雅利安人)

image

第十三章 成功的秘密

  • 历史成为学科的特点之一:对某个时代的了解越透彻,反而就越难解释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件而不是那个事件。
  • 历史的铁则:事后看来无法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 历史是“二级”混沌系统。混沌系统分成两级,一级混沌指的是“不会因为预测而改变”,例如天气;二级混沌指的是“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
  • 迷因学 (memetics): 文化就像精神感染或寄生虫,而人类就是毫不知情的宿主。
  • 后现代主义:迷因学的双胞胎。文化的基石不是迷因,而是“话语”。但他们同意,文化传播并不考虑人类的利益。
  • 博弈理论:在有多位参与者的时候,某些概念和行为模式可能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害,比如军备竞赛。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第十四章 发现自己的无知

  •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
    • 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
    • 取得新能力
  • 古老的知识体系只会承认两种无知的可能
    • “个人”可能不知道某些重要的事。要取得必要的知识,该做的就是去问那些更聪明的人
    • “整个知识体系”可能不知道一些“不重要”的事。对于当时的定义,伟大的神祗或智者都懒得告诉我们的事,一定是不重要的。
  • 苏格兰遗孀基金 (Scottish Widows): 统计学
  • 在 18 世纪之前,各个宗教仍然认为死亡及其影响是生命意义的核心。但从 18 世纪开始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就已经对来世完全失去兴趣。
    • 唯一一个让死亡仍然占据核心的现代意识形态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就会向人承诺,就算你牺牲了生命,但你会永远活在国家整体的永恒记忆里。
  • 科学活动并不是处于某个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层面,而是也像其他的文化活动一样,受到经济、政治和宗教利益的影响。
    • 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经费,多半是因为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的目的。
    • 科学并无力决定自己的优先级,也无法决定如何使用其发现。
    • 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
  • 过去 500 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第十五章 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 地球距离太阳多远?
    • 18 世纪中叶提出可靠的测量方法。每隔几年,金星就会从太阳和地球之间直接通过,形成看似金星从太阳表面划过的“金星凌日”现象。只要从地球上不同大洲观察同一场金星凌日,用三角函数便可以算出太阳到地球的准确距离。
    • 英国皇家学会出资出力,派出天文学家查尔斯·格林,但如果只有一次天文观测,会过于浪费,所以同行的还有 8 位其他学科的科学家。
    • 远征队 1768 年离开英国,1769 年在塔西提观察到金星凌日,接着考察一些太平洋岛屿,抵达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后在 1771 年回到英国。这趟远征带回了数量惊人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和人类学资料。
    • 医药领域得益于这次远征。对于坏血病,英国医生詹姆斯·林德发现治坏血病的民俗疗法——吃柑橘类水果。我们现在知道这正是维生素 C。
    • 但这次远征还有远非良性的影响。库克这场远征奠定了英国占领西南太平洋的基础,征服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让数百万的欧洲人殖民到新的土地;但也造成许多本土文化灭绝,原住民几近灭绝。
    • 所以,库克的船队是有武力保护的科学远征队,还是有几个科学家随行的武力远征军?
  • 1850 年起,欧洲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很大程度靠的是军事、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合作,以及如同巫术般神妙的科技。
    • 中国和波斯其实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要照抄或购买都完全不成问题),他们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在西方花了数个世纪才形成及成熟,就算想要照抄,也无法在一夕之间内化。
    • 1500 年到 1850 年,虽然这段时期欧洲面对亚洲在科技、政治、军事、经济上并不具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但却是在厚植累积独特的潜力,直到 1850 年左右才终于爆发。
    • 欧洲在现代早期培养了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潜力。
  • 欧洲帝国主义和先前的所有帝国完全不同。过去的帝国主义者都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整个世界,“征服世界”只是为了要利用及传播他们对于自己世界的看法。相较之下,欧洲帝国主义之所以要前往遥远的彼岸,除了为了新领土,也是为了新知识。
    • 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但是他当时相信这位于东亚海外,属于“Indies”,所以把当地人称为“Indians”(美国原住民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原因)
    • 地图绘制大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误以为发现美洲的人是亚美利哥·韦斯普奇 (Amerigo Vespucci),为了向他致敬,这片大陆被命名为美洲 (America).
    • 郑和下西洋得以证明,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
  • 现代科学和现代帝国背后的动力都是一种不满足,觉得在远方一定还有着什么重要的事物,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掌握。对现代欧洲人来说,建立帝国就像是一项科学实验,而要建立某个科学学科,也就像是一项建国大计。
    • 英国政府印度之后,开始印度大调查,精心绘制了整个印度的地图,标示出边界、测量出距离,甚至完成测量了珠穆朗玛峰和喜马拉雅山的高度
    •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军官亨利·罗林森破译楔形文字
    • 威廉·琼斯对梵文的观察,成为现代比较语言学学科的奠基之作。他指出,梵语和希腊文、拉丁文有惊人相似之处,这些也都和歌特语、凯尔特语、古波斯语、德语、法语和英语若合符节。他推测,所有这些语言一开始必定有共同的来源,第一个发现后来称为“印欧语系”这套体系的人。琼斯也发展出了一套能够系统化比较语言的过程。
    • 语言学这项学科得到帝国的热烈支持是因为欧洲帝国相信,为了让统治更有效,就必须了解属民的语言和文化。
    • 帝国之所以会资助语言学、植物学、地理学和历史学,并不是只是为了实用因素。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能够从思想上让帝国合理化。
  • 帝国与科学密切合作,就让它们有了如此强大的力量,能让整个世界大为改观;也正因为此,我们很难简单断言他们究竟是善是恶。
  • 科学也被帝国主义者用于某些邪恶的用途。
    • 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甚至语言学家都提出了某些科学依据,证明欧洲人优于其他所有民族,因而有权力(也许也是责任?)统治他人。
    • 欧洲学者推测,讲着梵语和波斯语(以及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凯尔特语——原始语言的人是某种“雅利安人” (Aryan)。
    • 英法德各国学者开始把对雅利安人的语言学理论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结合,认为所谓的“雅利安人”不只是语言族群,而是某种生物族群,也就是一个种族。这种种族主义曾经甚嚣尘上,但现在已经成了科学家和政治家不敢再提的诅咒禁忌话题。
    • 过去种族主义在帝国思想中所占的位置,现在都由“文化主义”所取代(这个词尚未明确定义)。对今日许多精英分子而言,要比较判断不同人群的优劣,几乎讲的总是历史上的文化差异,而不再是种族上的生物差异。
  • 科学家为帝国提供了各种实用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绝大多数的科学学科一开始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让帝国继续发展,而且许多发现、收集、建筑和学术也都多亏了有陆海军及帝国统治者的慷慨协助。
  • 但除了帝国之外,还有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支持着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教条

  • 只要是相信“进步”的人,就会相信各种地理发现、科技发明和组织发展,能够提升人类生产、贸易和财富的总量。
  • 由于相信全球经济这块大饼可以不断变大,最终终于产生了一场革命。
    • 1776 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他让我们认为经济是种双赢的局面,我获利就是你获利,我们不仅可以同时享受这份变大的大饼,而且正因为我这块变大了,你那块也会跟着变大。
    • 但这一切的立论基础必须取决于富人是否用这些利润来新建工厂、雇用新员工,而不是将利润浪费在无生产力的活动上。
    • 亚当·斯密不断强调的是“利润增加时,地主或织工就会雇用更多助手”,而不是“利润增加时,守财奴就把钱全部藏得死死的,只有算钱的时候才拿出来”。

  • 资本主义不只左右了现代科学的兴起,也影响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出现。此外,一开始正是欧洲帝国主义创造了资本主义的信贷制度。
    • 直到 18 世纪晚期,亚洲仍然掌握着全球的经济强权;换句话说,欧洲人手上的资金远远不及中国人、穆斯林或印度人。
    • 欧洲国王和将领逐渐采用商业的思维模式,后来商人和银行家甚至直接成为统治精英。欧洲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从税收逐渐转为信贷,而且也逐渐改由资本家主导,一切的目标就是要让投资取得最高的报酬。
    • 16 世纪,西班牙是全欧洲最强大的国家。1568 年,主要信奉新教的荷兰决定起身抵抗天主教西班牙统治者。一开始,徒劳无功,但 80 年后,不仅成功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甚至取代了西班牙和他们的盟友葡萄牙,成为全球的海上霸主,建立起全球性的荷兰帝国,并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 荷兰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信贷。他们坚持准时、全额还款,让贷款人借款给他们的风险降低;其次,荷兰司法独立,而且保护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所以赢得了金融体系的信任。
      • 金融家提供荷兰足够的信贷,让他们得以建立军队和舰队;这些军队和舰队让荷兰控制了全球贸易路线;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极可观的利润。有了这些利润,荷兰人能够偿还贷款,也更加强了金融家对他们的信任。
    • 17 世纪末,由于荷兰人过于自满、战争成本又过于高昂,不仅失去了纽约,也无法再维持欧洲金融和帝国引擎的地位。法国和英国成了这个地位的强力竞争对手。
    • 欧洲在 18 世纪爆发了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金融危机,法国王室在这件事件中臭名远扬。
      • 法国王室的金融体系一直没能真正走出这场重大的打击。
      • 为了处理日益高筑的债台,法国国王只能越借越多。
      • 最终,法国大革命揭开了序幕。
  • 资本主义和帝国的关系在 19 世纪变得更为紧密。
    • 国家为资本家服务,最恶名昭著的例子是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 1821 年,希腊人起身反抗奥斯曼帝国,伦敦金融家向反抗军领袖提议,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债券,为希腊反抗筹资。如果最后希腊独立成功,就要连本带利偿还。眼看反抗军就要战败,因为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英国组织起一支国际舰队,在 1827 年的纳瓦里诺战役一举击溃奥斯曼帝国的主要舰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希腊经济都被欠英国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
  • 资本和政治这两者的紧密相拥,对信贷市场有深远的影响。一个市场究竟能得到多少信贷,不能只看经济因素(如发现新油田、发明新机器),也得考虑政治事件的影响,例如政权更迭或者采取了更积极的外交政策。
    • 今天在判断某个国家的信用评级时,经济体系是否健全远比天然资源的多寡更为重要。
    • 信用评级代表的是国家清偿债务的可能性。除了纯粹的经济数据外,也会考虑政治、社会甚至文化因素。
  • 相信自由市场的概念是天真的,这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完全不受政治影响的市场。光靠着市场本身,并无法避免欺诈、盗窃和暴力的行为。这些事得由政治系统下手,立法禁止欺诈,并用警察、法庭和监狱来执行法律。
  • 资本主义的地狱
    • 如果真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场,贪婪的资本家就能够通过垄断或串通来打击劳工。
    • 更可怕的是,大西洋奴隶贸易。
    • 19 世纪,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并未改善。银行家和资本家荷包满满,但数百万计的劳工生活落入赤贫。
    • 1908 年以后特别是 1945 年以后,部分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资本主义的贪婪稍微受到控制。
    • 经济大饼真的能无限变大吗?每块饼都需要原材料和能源。

第十七章 工业的巨轮

  • 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
  • 就像大西洋贸易并非出于对非洲人的仇恨,现代畜牧业也同样不是出于对动物的仇恨,两者背后的推手都是冷漠。
    • 工业化农业的悲剧在于,一味强调动物的客观需求,却忽略了它们的主观需要。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的金猴布猴实验。
  • 消费主义: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
  • 资本-消费主义的伦理的革命性的意义:不同于过去的伦理体系,大多数人都能轻松达到资本-消费主义的理想。

第十八章 一场永远的革命

  • 工业化的时间概念
    • 传统农业看的是自然的时间周期、有机的生产情况。
  • 社会革命: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取代。
    • 工业革命前,三大传统框架:核心家庭、大家庭,以及当地的密切社群。
    • 随着时间过去,国家和市场的权力不断扩大,也不断削弱家庭和社群过去对成员的紧密连接。国家开始派出警察,制止家族里的私刑,改用法院判决取代。

  • 想象的社群(imagined communities,想象的共同体):虽然成员并不真正认识彼此,却想象大家都是同一伙的。
    • 现代两大想象社群,“民族”(国家的想象社群)和“消费大众”(市场的想象社群)
  • 现代社会唯一可以确定的特色是,它会不断改变。
  • 和平年代
  • 帝国的退位:自从1945年以来,多数帝国都选择了和平的退位方式,帝国解体崩溃的过程变得相对迅速、平和且有序。
  • 核子和平:
    • 战争的成本大幅上升:有了核武器之后,超级大国如果再开战,无异于集体自杀
    • 利润下降:今天财富的形成变成了人力资本、科技知识,以及像银行这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想要抢夺或占领都相当困难。
    • 和平成了一笔越来越划算的生意。
    • 全球政治文化有了结构性的大变动:我们这个时代是史上第一次由爱好和平的精英分子来领导。
    • 良性循环:核子末日的威胁促进了和平主义;和平主义大行其道,于是战争退散、贸易兴旺;贸易增长,也就让和平的利润更高,而战争的成本也更高。

第十九章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 目前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虽然都说要追求人类幸福,但对于幸福快乐的真正来源为何还是不明就里。
    • 民族主义者:政治自决能够带来快乐
    • 共产主义者:无产阶级专政能够带来快乐
    • 资本主义者:自由市场能够创造经济增长,能够教导人类自立自强、积极进取,为人带来快乐。
  • 快乐该如何计算?比如通过主观幸福感的问卷
    • 目前的一个结论:“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
    • 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者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
    • 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 如果快乐要由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
    • 有没有可能,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会对生活不满,不只是因为贫穷、疾病、腐败和政治压迫,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第一世界国家地生活标准?
  • 快乐的化学成分
    • 生物学家认为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 生命的意义
    • 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边的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就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
  • 认识你自己
    •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如果我们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

第二十章 智人末日

  • 截至完书之时,三种方式可能让智能设计取代自然选择
    • 生物工程 (biological engineering):遗传基因学家想改造的不只是现有的生物(如老鼠),甚至也想让已绝种的动物再现身影(如尼安德特人)。
    • 仿生工程 (cyborg engineering)
    • 无机生命 (inorganic life) 工程
  • 奇点
    • 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大爆炸 (Big Bang) 就是一个奇点 (singularity)。在奇点之前,所有我们认知的自然法则都还不存在,就连时间也不存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如何,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无法理解的。
    • 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下一个奇点,所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意义(不论是你我、男女、爱恨)都即将变得再也无关紧要。而在那个点之后的任何事,都还超出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
    • “人类强化 (human enhancement)” 的问题:如果智人的历史确实即将谢幕,我们这些最后一代的智人,或许该花点时间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

类似博文:

  • 苏东坡传
  • 我与地坛
  • 置身事内
  • 呐喊
  • 腾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