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呐喊

Posted on
标签: 鲁迅  小说  电视剧 

闹市的街巷中,刽子手手起刀落,围观的群众一拥而上,竟然只是为了抢着交钱让刽子手在馒头上蘸一蘸死人的血,她们双手捧着沾满血淋淋的馒头的瓷碗,迅速退出人群,边跑边念叨着“我儿子有救了”,似乎刚刚同样年轻的生命被处刑只是发布了一款新 。除了救子心切的她们,还有顶着长辫的他们,边走边议论着刚刚刽子手的刀法,“这刀法远不如大清啊”,“也不如戊戌年间的刀快了”……

在这喧嚣的“新药发布会”、“新刀展示会”现场,镜头总是时隐时现地展现出一个背影,始终背对着这躁动的一切,似乎在无声地在向这腐朽的、麻木的旧社会宣战。

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鲁迅的出场(第八集第十分钟),改编自其后来小说《呐喊·药》中的场景。当时的他正处在一段低谷期,对前路感到失望,以抄古碑度日,其好友钱玄同来找他为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写稿,剧中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叙的这一前因后果,特别是那段激动人心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后面的故事便是鲁迅答应钱玄同做文章,并写作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为了展现小说内容,电视剧提前做了铺垫,如《狂人日记》中开篇那段文言文所述,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剧中真的安排了那么一位发了疯的“昆仲”来求救鲁迅(第十四集第六分钟),他一直疑心着有人在追杀他,就如同后来小说中的狂人一样。剧中解释了这位朋友发病的原因,“在来北京的路上,看到好多被饿死的人,受了刺激”。愤懑于朋友的遭遇,鲁迅开始伏案写作,通过狂人自述式的独白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特别喜欢剧中鲁迅创作完狂人日记的那个画面,躺在自己的手稿中间,似大功告成后的成就感,又或深感未来之路的沉重艰难,最后他郑重地签上自己的笔名——鲁迅。

《狂人日记》的横空出世,为新文化运动再添一门利器,狠狠地向封建礼教砸去。它的深远意义自不必多言,剧中浓墨重彩地通过侧面描写——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新青年》同人编辑阵容对它的赞誉及讨论,以及反派保守党近乎咬牙切齿的激烈反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它对当时文学革命的巨大影响。

因为现在习惯于 wfd,相较于很久以前更爱看电视剧了,比如用餐之时,一不留神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一刷到底,刷完之后便需要新的片子,所以经常会逛逛最近的热播剧,偶然间看到了这部《觉醒年代》。不过也正因为这部剧在热播阶段,所以并不具备一刷到底的条件,而且似乎因为对相关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剧情发展有一定的预期,因此也就没有狂热地去追剧。于是,在鲁迅登场前,便停下来去找鲁迅当时的文集,也就是《呐喊》。

其实很久以前,我就读过其中的部分小说。在听《腾讯传》时,书中提到 QQ 前期的盈利来源于移动梦网。或许我理解不够准确,这大概是种前智能手机时代的手机上网方式,当初我爸手机是联通的,也有类似的所谓的上网业务,只不过当时对于网络这一概念还不甚清楚,而且当时也就是电子书这种文本信息,在玩手机的时候读过一点《狂人日记》和《药》。

后来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鲁迅的课文,《故乡》中知道无穷无尽稀奇事的闰土,比如雪地捕鸟、月夜看西瓜;《社戏》中夜晚跟玩伴乘船出去看戏、偷吃罗汉豆;《孔乙己》中回字有四样写法,“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三篇都收录在《呐喊》中。另外,即便《阿Q正传》没在语文书中读到,但经常听人们提起阿Q精神,后来也专门找来读了读。那应该是在后来买的一本大块头的《鲁迅全集》中读到的,但很惭愧只偶尔会翻一翻,更多时候只是作为摆设躺在书架上。虽说阿Q精神颇具讽刺性,但是我觉得在心理素质建设方面,真的有时需要点精神胜利法。

所以,这次重读《呐喊》比以往更正式、也更有目的性(结合剧情更好地认识鲁迅及其当时社会环境),或者说也算不上 重 (chong) 读,本来也只是读过学过其中几篇,印象中未曾完整地读过一遍,而是 重 (zhong) 读。

读到熟悉的文字,很有亲切感,挺怀念当时上语文课的情景,当然除了竟然令人束手无策的各种赏析的题目,以及还有语文老师冷不丁地点名回答问题。

而对于未曾读过的新篇章,也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地赏析,毕竟再也没有语文老师和参考答案了,那我也不会一本正经地去写赏析:)

人们常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来勉励大家要珍惜光阴,但“明日复明日”又何尝不是枯燥无味甚至无望的生活的简单重复,正如小说《明天》中采用的一种重复手法,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地立在地上。

【一天后...】

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只有阿五还靠着咸亨的柜台喝酒,老拱也呜呜的唱。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

仅仅一天,似乎什么一切都没改变,一切都在重复着昨天的事,但对于单四嫂子而言,一切又都变了,宝儿已经不在了,很难想象下一个明天对于失去生活寄托的单四嫂子会怎么样,我想她应该是想永远留在今天的,在梦中与自己的宝儿永远在一起,因为醒来什么都没有了。

《一件小事》讲述了“我”在搭乘人力车时撞到了一位老妇人,车夫勇于承担责任将老妇人扶到附近的巡警处而拒绝继续拉客,车夫也由此在“我”眼中变得高大起来。看来尽管时代在变,交通工具已经由人力车变成出租车,但是勇于担当仍然是社会所需要弘扬的价值观,只不过前几年这种担当却被“碰瓷”所利用,以至于人们在见义勇为时顾虑重重,这种现象都被改变成小品登上春晚舞台,比如2014年的《扶不扶》,前段时间独自一人过年时为了找点年味特意回顾了历年的春晚小品。

《风波》和《头发的故事》都讲述了因为当时政权风波不断,有无辫子似乎便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剪掉辫子的七斤在有消息说皇帝又坐上龙庭时被村子里人嘲讽排挤、自己的妻子也在埋怨,而消息改成不坐龙庭后七斤嫂和村人一改之前的态度。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无可厚非,只能说老百姓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实在太艰难了。大概因为此前有了太平天国时的阴影

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谁也不知道此时的革命是不是又一个洪杨。辫子风波在电视剧中也有展现,刚好是鲁迅出场后不久,张勋搞了个复辟,皇帝又坐上龙庭了,那些仍然活在大清的人们又纷纷买下马尾做的辫子戴在已经剪掉辫子的头上。然而,这场闹剧很快就过去了,人们又纷纷丢掉辫子……突然有点敬佩辜鸿铭,在他登场之时,因为作为强硬的保皇党复古派对他印象不好,但是后来当他斥责被解聘的外籍教授的无理要求时,对他有所改观。从他关于辫子的言论,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至少能看出他的坚守,后来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甚至有点佩服这位老顽固。

《白光》颇有点范进中举的味道,只不过陈士成因为连续十六回没有中榜而疯掉,由此可见封建科举的荼毒之深。不过联想当下,也时常会听到有人因为学业压力太大而轻生,无意将当下教育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相提并论,只是提醒我们应当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毕竟世界不是围绕着你而转的。

《端午节》讲了个教师讨薪的故事,方玄绰从起初对同僚讨薪行为的漠然、一副无所谓“差不多”的态度;再到后来生活实在难以为继,也只是变成赞同同情别人的讨薪,似乎只需等着坐享其成。究其原因,他自我剖析道,

虽然有时连自己也觉得是孤高,但往往同时也疑心这其实是没本领。

但我觉得更多地是一种自私,高高挂起事不关己,但却又奢望着分享别人争取来的权益。

下一篇《鸭的喜剧》,讲了个他的俄国朋友因为寂寞而去养鸭子的故事。故事很短,但是我疑心是不是漏掉什么关键背景,没有看懂这篇想表达什么。也许是批判最后鸭子吃掉蝌蚪后的所展现的弱肉强食、助纣为虐;也许只是记一则与朋友的故事。

《兔和猫》讲了邻居养兔但最后被猫害了的故事,于是“我”便想“师出有名”地惩治猫。想到前段时间刷过的另一部电视剧,《巡回检查组》,剧中米振东狭隘地活在自己的侠义世界中,他自述道,

我最崇拜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他作为一个谋士,曾经给范氏做过家臣,也给中行氏做过家臣,但是都没有受到重用。后来,他给智伯当家臣,受到重用,他非常感激智伯。智伯后来被赵襄子所杀,他就尽一切力量刺杀赵襄子。

所以为了给自己孤儿院的养母报仇,他精心策划了多起复仇计划,来实现自己内心偏执地认定的“正义”。

但是剧中主人公冯森指出,他对豫让的认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明白豫让“士为知己者死”流芳千古的原因,

豫让本可以以仆人身份慢慢接近赵襄子来达到慢慢复仇的目的,但是他却不惜吞炭毁了嗓子,在身上涂漆导致全身长满了癞疮,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只是因为,他觉得,用获得一个人信任的方式来行刺,是不仁不义之举,所以他采用了最痛苦最艰难的方式去行刺。而且他也并没有追求复仇的执念,更没有为了保全自己去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害。

豫让是真正的杀身取义,你们是什么?!你们是苟且私刑。两相比较,如日月之于爝火、如天地之于蝼蚁!

类似的恩怨情仇经常在武侠小说中上演,冤冤相报何时了,并非所有时候都能像萧远山和慕容博那样受扫地僧的点拨而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人民的正义,是每一个我的公平,但绝不是每一个我都能制定的标准。如果每一个我都按自己的标准来追求正义,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正义可言。

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诉诸法律。所以我觉得“我”对猫进行(未遂)的地下审判是有失偏颇的hhh。

至此,《呐喊》中所有篇章均已悉数登场。在写作本博客时,为了给文件命名,特意查了下其英译名,发现并不是简单的 shout,而是 Call to Arms,非常贴切传神了。

致敬在那个觉醒年代中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持续地在华夏大地呐喊的先驱者们!


类似博文:

  • 苏东坡传
  • 我与地坛
  • 人类简史
  • 置身事内
  • 腾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