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书中的台湾

Posted on
标签: 读书 

陆陆续续读完了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其实早在大三时,学姐 Z 毕业清书时就把这本书送给了我,但是等到我毕业的时候,又把这本书转送出去了,然而却从未翻开(可能也就刚拿到时翻了几页)……

决定继续读这本书的契机是前段时间看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现在来看算是部老电视剧,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印象中只在电视上瞥过几眼。自认为抗日剧、军旅剧看得挺多的,一个主要的感受很多剧都着眼于某个地区某个时期具体的战争,而《沧桑》从黄埔军校时期开始,借用杨氏三兄妹互相交织的命运将两次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两次国共内战(十年内战和解放战争)娓娓道来,而且花了很多镜头在黄埔军校时期,记录了主人公革命理想的逐渐建立、兄弟情的纠葛、爱情的萌芽。关于黄埔军校时间,在其他影视剧中鲜有见到,即便是见到也是一闪而过,比如隐约记得某部剧中黄埔军校的目的只是交代一下他直接成为军官的原因,没有介绍军校生活的日常;可能因为自己刚好是学生,特别憧憬他们在军校时期的生活常态,《沧桑》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另外,《沧桑》虽然也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但与其他抗日剧不同的是,并没有(太多)镜头给到日军,主要还是着眼于国共关系的变化,军力部署的调配。在看剧期间,经常搜索了解军队的编制,这更让我认识到在抗日正面战场上国民党所起到的作用,而此前很多抗日剧的选择性忽略给我留下了偏颇的印象。

看完《沧桑》,更新了记忆中对国民党的印象,而且很好奇他们逃至台湾后发生了什么,于是开始阅读《我们台湾这些年》。

因为作者是 70 后,所以时间点从他出生的年份开始,不过行文中也补充了他出生前的发生的大事。时有读到很熟悉的事物,不由得感慨尽管互不交流很多年,但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比如在作者讲述其小学的时候,提到的“路队”,

放学都有“路队”,就是以家的位置作为一组,区分你在哪个路队,算是一起走比较安全。高年级一点儿的小朋友每班轮流担任交通队,要负责交通安全指挥……

勾起了自己小学时的回忆,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都会首先在操场上(其实称不上操场,就是教学楼前的一块空地)按照村组列队集合,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私自提前回家。当路队长(高年级的同学)清点完人数后,确认都到齐后,按照村组的距离一列列先后离开。我这一队回家时,会路过一个主干道,所以路队长也负责着交通安全指挥的作用,一般而言就是带着自己的路队过马路,并且要求每个人靠边走。现在想想感觉还挺有趣,但是一大遗憾是好像我还没当过路队长。

在作者讲述自己服兵役的时候,写道班长念经一般念出一长串口诀要点,

闻口令,两脚跟靠拢并齐,脚尖向外分开45度,两腿挺直,两膝靠拢。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体重平均落于脚跟及脚掌上。小腹后收,胸部自然前挺,两肩宜平,微向后张。两手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两手五指伸直并拢,手掌及指紧贴于大腿外侧,中指贴于裤缝,手肘微向前引。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收下颚,两眼凝神向前平视。

这突然让我想起军训时教官训练我们军姿时仿佛也噼里啪啦地说过这段话,之前只是觉得说得快,听不清说什么,现在看到这段话,愈发觉得很像是这段话。

谈到台湾的飙车风时,

当时青少年喜欢将车改装,车斜板上自以为浪漫地贴满了“梦中人”“追梦人”“缘”等字样,斜板内侧装着的两个大高音喇叭放着音乐,还指定要有连续音效果的,大部分放的是那时候少男偶像杨林的歌……

很有画面感了,上次骑行看到很多人都在自行车上加了音响,呼啸而过~

除了这些相通的经历,还通过作者的回忆认识了流行音乐界的重要前辈,并且虽然经常听他们的歌,但是鲜有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第一个想说的是罗大佑,

当然,那个时候在歌坛,罗大佑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对知识分子而言。他当时一身离经叛道的造型,加上又是那么才华洋溢,尤其《恋曲1980》和《童年》等歌,无论是词曲还是演唱方式,都跟以往的音乐有着耳目一新的不同。接下来,他又推出《之乎者也》与《鹿港小镇》等更含深层意义的歌曲,虽然有抗议精神,却也引起更多年轻人共鸣,马上造成极大轰动。

记得很清楚,在加拿大交换的时候,听了很多他的歌,也开始慢慢了解。有一个可能的契机是,好像是因为国庆节前夕(记不清,或是其他节日?)当地华人搞了个一起吃披萨的活动,然后吃完后便到了例行表演的环节,有个小朋友哼了《童年》这首曲子,当时觉得甚是好听。虽然我之前或许也听过,但都没在意,就像这本书一样,虽然很早就接触过,然而直到最近才开始看,活动结束后就专门去找了罗大佑的其他歌来听,也翻了知乎上对罗大佑的评价,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也继续了解到他跟李宗盛的关系,那时候工高学长学姐毕业晚会上,学姐 J 就演唱了李宗盛的《漂洋过海来看你》,迅速爱上这首歌,所以也开始知道李宗盛。然后之后就发现他们组成的纵贯线,其中的《亡命之徒》更是经常单曲循环!

而在作者提到

张雨生高亢的歌声让当时的歌坛为之一亮,《天天想你》《我的未来不是梦》都是大受欢迎的歌曲

耳边响起的正是《我的未来不是梦》,后来搜了一下张雨生,唏嘘不已,原来他早已去世……

另外还有小虎队的爆红,缘起于初中物理老师在音乐课上教过他们的《爱》,

把你的心 我的心 串一串
串一株幸运草 串一个同心圆

随着作者长大,对政治的着墨也越来越多,当然也可能如作者所言,台湾的政治环境是在一步步放开的,早期国民党一党垄断,而且还有限制言论等措施。此前一直对台湾的党派分布不了解,即便最近他们在搞大选,也没有追踪了解,只大概知道有国民党和民主党,但是他们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早期可只是国民党,那民主党是怎么达到现在跟国民党分庭抗礼的局面,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答案。大致来讲,在戒严阶段,发生的美丽岛事件算是台湾政治的一个转折点,

现在台湾蓝、绿在那边吵吵闹闹的,但很少有人会否认美丽岛事件是台湾加速开放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台湾经济发展牵动的参政意识,以及要求资讯的流通,均使政治多元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正是以前那些人敢于争取,现在台湾才有吵吵闹闹的机会。

另外对国民党的诉求可能也更清楚了些,比如此前只知道台湾闹独立,但是并没有深究是哪一派在折腾,所以下意识地以为是他们党派都在争取独立。但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国民党也反台独,

早些年台湾当局常在宣传,有所谓的“三合一敌人”(三合一敌人随着时代也有所不同),也就是民进党、“台独”、中共。

也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过是一中各表,但是如果不接受祖国统一,这跟民进党的台独有何区别?!引用观察网的一段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党与民进党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他们都不赞同祖国的统一,都一门心思想要依仗美国来对抗大陆。他们为之服务的是小众资产阶级,他们坑害的是台湾大多数普通的劳动者。虽然国民党打着反对台独的旗号,而民进党则举着台独的旗号,可是国民党是真不想统,民进党是真不敢独。这样两个货色比较起来,谁比谁能多长出一条尾巴吗?

通过作者的文字,慢慢了解了各次大选时两党对抗的情况、民众的态度以及最后上台的作为。当然除了政治,生活气息也是很浓的,诸多跟台湾人日常生活有关的描写,甚是有趣,比如外籍新娘、泡温泉、台湾媒体“新闻娱乐化”等等。本来期望着再看看近几年的政治状况以及生活状态,但是翻到 2009 年,才猛然发现这本书已经出版了,时间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分享作者在后记中谈及的写作动机,

两岸的“70后”,都成长在一个变幻莫测、无比神奇的时代。

在我们成长的这30年里,历史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摧击着两岸:1975年,蒋介石逝世;1976年,毛泽东逝世;1978年,蒋经国力排众议提出“台湾十大建设”,直接推动了台湾经济腾飞;同一年,邓小平开启了令世界震惊的“改革开放”,改变了大陆几代人的生活走向;1979年中美建交,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回想自己的30年成长历程,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常常觉得在这“伟大的时代”里自己似乎太过平淡。然而仔细回想,我个人的命运早已如一叶小舟,顺着时代的大潮在顺势往前激流。人在船上,常常觉得自己没动;时代感召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却常常浑然不觉。这也是我动笔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

谨以自己这些文字,献给两岸之间每一个最普通的读者:不管历史走向何方,生活还将前行,我们依然血浓于水。

就像剧中杨氏三兄妹,尽管革命理想不同,但依然血浓于水。很感谢这本书能让我更好地认识台湾,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实地去认识台湾……


类似博文:

  • 苏东坡传
  • 我与地坛
  • 人类简史
  • 置身事内
  • 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