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湖塔之间


大秦帝国

Posted on
标签: 读书  历史 

去年在第五部的最后一幕中读到秦始皇客死沙丘,想到最后一部中随之而来的帝国大厦溃堤式地倾覆,不忍卒读……

时间真是个令人又憎又爱的东西,能够带走一切、抚平一切。过了好几月,平复了心情,才重新翻开第六部。隔离的第一周看完了《白鹿原》,第二周便去读了第六部的剩余内容,隔离结束的倒数第二天晚上读完了这本书。

惆怅并没有持续多久,当在知乎上看到有些人在批评作者有些不注重历史的写法、过于捧高秦帝国,内心的翻腾也慢慢平静下来。当然,史实偏颇这一点在阅读过程中也能隐隐约约感受到,比如早在前五部的读书小结中提到的被活了很久的战国四公子。诚然,自己对春秋战国、秦帝国的历史并没有专业储备,所以在判断是否符合史实这一点,更多地会相信网友们的分析,但是自己又不是很认同有些网友比较偏激的言论——似乎不符合历史就不该写出来,那三国演义这些名著作品呢。当然,无意比较三国演义与大秦帝国,只是想说抛开作者的写作水平,单论能不能融入创造性的元素,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的,所以我可能更像是在阅读一本演义来了解这段历史。倘若没有阅读这本书,我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大概也只停留在初中历史的水平,尽管有些我所觉得的历史细节可能是作者加工过的,但是整体的情节概要我相信是没问题的。如果非要追求历史的严谨性,去读那种单页注释大于原文的那种书,我可能很快就会弃掉。在保证基本史实的情况下,还是能认可这本书的文学性的加工渲染。

另外有网友批评这套书过分美化秦国及其君臣。这个我想首先可以从主角光环的角度来说明,毕竟是在写大秦帝国,而不是战国七雄。然后基于我有限的了解,确实感觉中人们对于秦国的印象都是负面的,暴戾无常的君主以及民不聊生的社会。但是论历史重要性,秦帝国功不可没,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够像酸碱中和一下,以另一个极端的态度向人们讲述秦国,这大概能够让人们以更客观的态度了解秦国,即便现在不客观,但是倘若能够对秦国历史产生兴趣,则在以后学习生活中碰到相抵的评论判断,应该会有所保留,而不是全盘接受。

其实,在第六部的结尾部分,作者的祭秦论中论述了暴秦说的误区以及呼吁人们应该重视起秦国背后被忽视的原生文明。原生文明这一点也是一开始吸引我读下去的一个原因,也是很多人批评的一个点,诚如上文所述,或许作者有拔高秦国的嫌疑,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极端”论述风格对于仍处于暴秦论认知的人们的冲击作用,这个影响我觉得是积极的。

回到第六部情节的本身,记录下当时阅读时一些印象深刻的点,当然所有的情节都是基于本书。

赵高的野心借由其窥见的庙堂权力的缝隙而不断滋生,

在赵高心目中,再森严整肃的法治,都由定法的君王操纵着;庙堂权力的最高点,正是一切律法的空白点。在巍巍矗立的帝国法治铁壁前,赵高看见了一丝特异的缝隙。这道特异的缝隙,是律法源头的脆弱——在所有的权力风暴中,只有最高的帝王权力是决定一切的;帝王能改变律法,律法却未必能改变帝王;只要帝王愿意改弦更张,即使森严如秦法也无能为力。

这里似乎也说明了中央集权的结构性弊端,无法约束帝王自己,而这一权利倘若落入赵高之流手中,则是重大灾难。

当赵高在找李斯合谋时(在我们眼里算是合谋,但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更多的是想利用对方),李斯开始动摇了,

一个李斯颇感心虚,一个李斯肃穆坚定,相互究诘,不知所以。
...
然则,李斯之所以不假思索地如此处置,果真是要谋求个人出路么?不是,决然不是!那一刻,李斯的第一个闪念便是:若发遗诏于九原而扶苏继位,始皇帝的新文明与法治大政是无法延续下去的,唯其如此,宁可从缓设法;若能与扶苏蒙恬达成国策不变之盟约,再发遗诏不迟也。要说这也是私欲,李斯是决然不服的。

人总是习惯于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即便违背道义选择另外一方,也能如李斯般为自己辩解,找出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心理学上有个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理论,

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后续为了改善紧张状态而改变自身行为或想法,使自己相信理念与行为间没有冲突。

李斯继续借用其老师荀子的性恶论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老师的《性恶篇》在李斯心中锤炼出的人生理念便是:人为功业利益而争夺,是符合战国大争潮流的,是真实的人生奋争;笃信礼义之道,则是伪善的欺骗,结果只能身败名裂。

然后提起那支蒙恬特意制作的大笔伪造始皇帝诏书赐死扶苏蒙恬。

而另一边蒙恬展示的是一代名将的凛然大义

在幕府,蒙恬说的是:“诸位将军,九原大军是大秦的铁军,不是老夫的私家大军。蒙恬获罪,自有辨明之日,不能因此乱了大军阵脚。万里长城,万里防区,九原是中枢要害也。九原一乱,阴山大门洞开,匈奴铁骑立即会卷土重来!身为大将,诸位该当清楚这一大局。诸位切记:只要陛下神志尚在,老夫之冤终将大白!只要九原大军不乱,华夏国门坚如磐石!因老夫一己恩怨而乱国者,大秦臣民之败类也!”

然而他不像心灰意冷的扶苏那样愚忠地遵循诏书自裁,而是有着明确规划的,试图联合扶苏探清虚实,只是扶苏死后,自己的后续行为似乎也无济于事,只能期待着始皇帝安坐咸阳庙堂。然而,

一代旷古大帝骤然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被一场发端于私欲的荒诞政变所填充,轰轰然前行的帝国新政倏忽大变异,华夏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迷茫之中。

最终,在狱中,蒙恬无力回天,饮下赐死的酒盅,只是现在赐的人光明正大地换成了二世胡亥。蒙毅也难逃赐死,但是他确是没有接受诏书而被公然杀害的,而且蒙毅的意义在于,

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假设转折点性质的少数人物之一。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假若蒙毅在最后的大巡狩中不离开始皇帝,便绝不会有李赵胡三人密谋的可能;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也正因此,才显得更加惨烈壮美。

后面以陈胜吴广起义为导火索爆发了全局性反秦运动,最终刘邦、项羽集团攻占咸阳结束了帝国的生命。然而帝国一系列创造性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举措也为后来人奠定了基础,正如作者所言

然则,那个伟大的帝国并没有就此泯灭。

帝国的永恒光焰,正时时穿越时空隧道,照亮着我们这个民族脚下的道路。

类似博文:

  • 苏东坡传
  • 我与地坛
  • 人类简史
  • 置身事内
  • 呐喊
  • 腾讯传
  • 星空的琴弦
  • 长日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