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
Posted on
标签:
记得这是高中的推荐书目,语文课本名著导读专门有介绍,但是老师既不会布置阅读的任务,自己也没有念头去读……
细细想来,高中阶段似乎也没读过名著导读里面的书目,反倒是初中,因为中考会专门考名著的基础知识,当然多刷刷题也差不多能应付过来,无非就是四大名著那几道,但是当时还是囫囵吐枣式地翻完了四大名著(西游记好像只看了一点,因为太熟了!)
前段时间开始结合茨威格的《九作家比较列传》来读这九位作家的代表作,为了节约时间,打算每位作家先选了一本,比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而狄更斯我选了这本《大卫·科波菲尔》。因为篇幅比较长,导致战线也拉得比较长,应该是刚读完《高老头》的第二周就开始了这本的阅读,但中间岔开读了其他书,一直到上周,才堪堪读完。
在前言部分,推荐人薛鸿时先生写道,
我甚至认为,谁若有幸在少年时代就阅读这本书,必将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希望现在还来得及(哈哈,假装仍是少年)
主人公的出场设定竟然有点让人想起前几年流行的网文小说《斗破苍穹》(想到这感到很惭愧,好好的阅读时间不留给经典名著,而跑去刷那些爽文),在家庭中受到继父的压迫,而网文中主人公也受到来自家族的排挤(如果没记错的话),然后被送往学堂找人管教(修习武功),如果接下来按照网文的设定便是刻苦训练,修得不世武功,让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但是大卫并没有这种超自然的运气,而名著也不会像爽文那样只让人停留在初级刺激上。在讲述童年时期一波三折的遭遇时,除了会通过信息的不对称设置些悬念,或者埋下伏笔,比如继父与其朋友口中的“谢菲尔德的布鲁克斯”实则指大卫自己,但狄更斯更加着眼于用细腻的笔触不断自我剖析大卫的心路历程,也让人感叹能在悲惨时间中始终保持善良纯洁内心的孩子,
我似乎看见前面有一个天真的、带有浪漫色彩的孩子,我可怜这个孩子,因为他根据这样不寻常的经历和恶劣的环境,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来构筑自己的世界。
另外,作者用孩童天真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大卫周围的一切,这更让人心生怜悯。比如童工经历那一段,用自己好不容易赚到的钱去买啤酒,面对店主友善的关怀,只会保持着一位童工对外界刺探信息的警惕性,
他们问了我很多问题,比方说,我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住在哪里,在哪里干活儿,怎么到这里来了。为了不连累别人,我好像编了一些适当的话来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给了我酒,不过我怀疑,那不是真正的斯丹宁。老板娘开开柜台的半截小门儿,弯下腰,把钱还给我,还亲了我一下,这一半是表示称赞,一半是表示怜悯,不过我敢说,这可都是出自女人的一片慈爱之心。
直到找到姨奶奶,大卫的生活才开始有所改善,而他身无分文地(一开始有,但立马被骗了)步行寻找姨奶奶的决心让人钦佩不已,
但是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在那里扎了根,而且发展成一种志向,我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比这更坚定的志向哩。能不能肯定这件事准有希望,我一点儿把握也没有,不过我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付之行动。
在姨奶奶的安排下,正式去了学堂上课,而且在借宿威克菲尔先生家时,遇见最后的挚爱艾妮斯。虽然艾妮斯总是在大卫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总是用自己神圣纯洁的笑容温暖大卫失落的内心,但是或许就是因为过于熟悉,只是视其为最好的朋友和姐妹,所以还是跟朵拉结婚了。但是从作者花了比较多的篇幅介绍婚后的家务来看,他们生活地并不是每一方面都很愉快,大卫甚至深夜也有反思过他跟朵拉这个娃娃媳妇的关系,
“我这颗还没经过磨练的心发生第一次错误冲动的时候。”斯特朗太太这句话这时反复出现在我的脑子里——几乎总是出现在我的脑子里。
...
在我最初爱上朵拉的时候,我的心是没有经过磨练的,假如它经过磨练的话,我们结婚以后,它就不会有内心深处那种感觉了。
...
“夫妻之间没有比志趣不合更大的分歧了”。
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是隐约对这段感情的怀疑。不管怎样,他们还是找到了一种生活策略,
我曾经试图改变朵拉,让她适应我,但我发现行不通。于是我只好改变我自己,去适应朵拉,尽量迁就她,快快活活地过日子,我需要承担的,我都承担起来,仍旧快快活活地过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朵拉病了,而且最后一病不起……最后大卫也不得不远走他乡来释放自己的内心,而只有在这时候,他才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秘密,
我无法透过自己内心的迷雾,清楚地说出我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可能早就把最光明的希望寄托在艾妮斯身上了。
...
我和她相比,总觉得她忠贞不渝、百折不挠,而自己显得薄弱,现在我这种感觉就越来越深。假如许久以前我更能配得上她,不论我当时可能对她是怎样的情况,也不论她可能对我是怎样的情况,反正现在我不是那样的情况,她也不是那样的情况。时光已经过去了,是我错过了机会,失去了她,也是我罪有应得。
幸好他们仍然彼此爱着对方……
“我真快活,特洛乌德——我真激动——不过有一件事,我一定要说一说。”
她把那温柔的两手搭在我肩上,静静地看着我的脸。
“我这一辈子都在爱你。”
如果说艾妮斯是天使,那斯蒂福就有点算是恶魔了,跟斯蒂福的友情算是很长的一条主线,从在萨伦学堂相识,便视为最好的朋友,但是后来却骗走新婚前夕的艾米丽,引出裴果提先生寻找自己外甥女的漫长之旅。其实艾妮斯早就提醒过大卫要注意身边的恶魔——斯蒂福。其实斯蒂福出场的时候就让人对他喜欢不起来,但是大卫却是无比地欣赏爱慕他,逢人必夸他这位知己,也介绍给了裴果提一家人,以致于最后酿成后果。其实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作者在行文中故意流露出的,毕竟这是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对人物形象应该会有一定的预设,尽管不明显,所以旁观者会很清楚,即便当局者迷。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是米考伯先生,而且其名所对应的英文单词 Micawber 正是形容他这种 “a poor and idle person who remains cheerfully optimistic” 的人。说实话,一开始觉得他挺没用的,但是后来勇敢地揭发希普(而且为此如履薄冰地做了大量的证据收集工作)完全刷新了我对他的改观,而且也发现自始至终他的妻子都是无比相信自己丈夫的能力,尽管日子一直过得很贫穷,但是从不缺乏乐观心态,而且夫妻相濡以沫!
最后温情的结局或许诚如茨威格所言,
狄更斯缺乏残忍,缺乏走向真正悲剧的勇气。他没有英雄气概,而只是多愁善感。悲剧是进行抗拒的意志,多愁善感是对眼泪的渴望。
当然这种风格除了受作者本人性情的影响,也与时代戚戚相关,这些在《九作家》中都有详细阐述。但是“狄更斯像诗人一样创作了英国的田园诗”,“把这个世界的一个宁静时刻附加到了诗上。”